人生在世,往往希望有别人爱,同时也爱着别人。
但爱的付出一旦过度了,往往就是灾难。
1.过度的爱,使男女双方分道扬镳
小李年近三十,仍是单身,过年相亲,在媒婆的介绍下,与一漂亮女子交往,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常感慨:自己何德何能,竟然交了这样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因此,在双方交往中,他经常委屈自己,洗衣,做饭,只为满足女友的欲望,女友看上名贵LV,金项链,不断索要礼物,小李即使贷款也要满足女友的欲望。
就这样,交往一年下来,小李的已欠银行贷款20多万元。即使这样,女友还不满足,嫌小李没男子气概,没本事。
终于,在一个下雨的下午,女友钻进富豪的车里,和小李正式分手。
小李正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满足女友的要求,不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为爱的深,对方必然也会如此对待自己,殊不知,这这度的爱,不仅使自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也使对方看轻了自己,究竹篮打水一场空。
2.过度的爱,痛失爱子
共叔段,春秋郑国人,郑武公次子。他的母亲因生长子庄公时遭遇难产,险些死掉,因此厌恶长子,并取名姬寤生,生小儿子段时,顺产,因而特别喜欢小儿子段。并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但武公就是不同意。因为这不合祖制,古代通常立嫡长子。
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史称郑庄公,他的母亲武姜因为偏爱小儿子共叔段,请求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共叔段,得到允许后,共叔段肆意扩展自身势力。并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又联络母亲武姜,让她届时打开城门,不想消息泄露,郑庄公提前得知共叔段起兵日期,先命令大夫公子吕攻打就共叔段,共叔段兵败,被逼自杀。
正是由于其母武姜对小儿子的骄纵,使其生起不该有的谋逆之心,才最终酿成亲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
3.过度的爱,使刎颈之交变成反目成仇
张耳和除馀都是魏人,相似的人生经历使得两人惺惺相惜,结为刎颈之交,陈馀以父事张耳。两人共同奔拜访陈涉,共同拥立武臣为王,张耳为丞相,陈馀为大将军,两人功成名就,一时传为佳话。
如何没那场巨鹿之战的考验,两人之名必名垂千古,为人人津津乐道,成为人们相处的典范。
然而,就是那场战争,导致友谊小船说翻就翻。试想一下,在巨鹿之战时,张耳的儿子也拥兵,他不向儿子求救,却向刎颈之交求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亲父子也未必敢舍身相救,毕竟人人不是圣人,遭陈馀拒绝,当然慢意料之中的事。
张耳突围成功后,责怪除馀不救自己,并怀疑自己的心腹张黡、陈泽是被陈余弄死的。陈余向张耳解释,张耳却不相信。
陈余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解下将印给张耳,没想张耳直接接受了,到此,两人反目成仇。以至于在楚汉相争中,陈余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要汉王杀了张耳之后,才效力汉王。最后,还是张耳技高一筹,斩陈馀泜水上。
纵观张耳与陈余的交往过程,两人曾惺惺相惜、生死相托,由于名利的诱惑,开始变得不断计较得失,权衡利弊,友情当然变得不那么纯粹。最致最终反目成仇。而这一切,就源于他们二人对人性的两次考验。
在亲身儿子都不来救援自己的情况下,张耳幻想陈余会不顾一切来解救自己,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而陈余以为张耳能经爱兵权的诱惑,不会夺走自己的兵权。为了兵权,父子都会相残,更何况朋友,同样得到的是无尽的失望。
正是这两次考验,两人最终反目为仇。难道不痛心吗?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假使两人平淡相交,不要使对方满足自己的过高期望。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总之,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也好,双方相处,付也的爱都应该有个度。适可而止,不然,自己失望,对方也会失望;甚至会使双方互相反目为仇,互相伤害。过度的爱,终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