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上小学那回,中午离家比较远,在学校吃饭。老师都让自备米饭,那时候,大家几乎都带着统一的吕制饭盒,为了分清都要标记自己的姓名,那个时候,班里的小朋友的午饭配置基本一样:菜干,白米饭,除了几个别的同学,能够多一些菜的花样。
烫手的高温,吃饭的迫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用过的人,也许现在手心都觉得有点烫。
六年的小学时光,用了不知几年的饭盒(好像是妈妈的陪嫁物品),我想着可以转手给弟弟了,可是弟弟极其讨厌他,不要,嫌弃难看烫手。
哦,对了,弟弟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食堂可以打米饭了。我妈用起了玻璃饭盒,几乎每天中午,她用新买的饭盒,给弟弟装刚做好的菜,用布裹紧,骑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给弟弟送菜,坚持到弟弟上初中。看着材质的差别,重男轻女的概念异常凸显。
我的高中在临镇,离家较远。因为课业的增多,学校实行月假制度,每个月放一天。我带上了弟弟不用的玻璃饭盒,用它来泡面,偶尔去食堂打饭(包餐制较贵),我的午饭还有一个盼头,就是班上有几个玩的比较好的同学,她们的父母隔三差五过来送饭。一开始我怀疑,路程那么远,饭菜就冷了。后来才知道,还有保温饭盒,是那种一格一格的,放进去的食物七八个小时也不会冷……
我也好想拥有那样一个饭盒啊,哈哈,感觉崇拜的眼神,但是一两百块钱都顶上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终于,怀揣着很多梦想。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打着临工,拿着奖学金。过上了金钱自由的生活,买了许多想买又买不了的东西。包括饭盒,五百块钱买了一个保温的饭桶,却一次也没有用过……
现在工作了,那个饭桶还一直带着,外卖小吃占据了午饭,却再也没带过饭了,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看着放在角落置物架上的饭盒,我想,该带饭了,午饭时间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了,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希望家里人能够给自己送一碗热乎乎的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