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个“丧”字戳中了无数人的心。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出门,不想恋爱,好像之前感兴趣的一切从这个字出现在生活中的那一瞬间开始,便与我们的生活不再相关。丧气的我们似乎认为,这就是我们人生了,生活也就不过如此了,日子一天天就这样过下去了。特别是这阴沉的可怕的冬天,哪怕周末,也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出门走走。这时不如给自己煮一壶咖啡,当满室生香时,捧着有温度的杯子,开始想象与这阴沉完全相反的画面。
那是几年之后,我的生活。
有一间不大的小屋子,一面向阳的落地窗,一片软糯的绒毯和几个靠垫,一整面墙大小的书柜,一张大大的双人床,如果还有一个有着同样生活态度的爱人,甚好。
不慌不忙的生活,哪怕平淡如水,也能从中寻找乐趣;每年给自己放一个假,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国内国外都好,寄一张明信片,买几个冰箱贴;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城市,每周回去一次,每年带他们体检一次,父母生日和新年时,别忘了送一份礼物给他们,价格不重要,但一定要实用;密友不多,也就三五个,每月能见上一面,喝咖啡或是烫火锅都好,聊聊近况;不定期去看看展,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文博展,扩宽视野,也寻找新的兴趣点。每年学习一项新技能,滑雪?开车?哪怕是做饭也好;衣服不多也用不着太贵,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穿衣风格,就像生活态度一样,它影响着你的每一天;坚持断舍离,给生活做减法,简单点,再简单点;每天睡前,留30分钟给自己,在台灯下写写手帐,记录时间的脚步,也描绘当下的心情,几年之后再来翻看,这些属于我的时光原来如此明晰。
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做着让自己有价值的工作;有相处舒服又合作愉快的团队,再难的事儿好像也能挺过去;发现事业中新的可能性,并且敢于尝试,哪怕失败了,重新再来便是;工作之余,写点属于自己的想法,或许文字不够成熟,也不够优美,但一定是真实的自我表达;工作与生活界限分明,忙碌工作,闲适生活。
有一项喜欢的运动,就算只是跑步也好;有2-3位特别喜欢的作者,几乎读过他/她的所有作品;有几位欣赏的导演,他们的电影你都看过;喜欢一位运动员或一支球队,给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激情,凌晨3点看比赛的乐趣,体验过才知道;有喜欢的音乐风格或是喜欢一位歌手,生活中不能少了音乐的陪伴,如果会一门乐器,闲暇的时候弹一曲,哪怕只是自娱自乐。
养一只宠物,养狗养猫都行,从它属于我的那一刻开始,承担起它的一生,从饮食到玩乐,认真对待有它陪伴的每一天,定期疫苗和驱虫,若不打算配种成年后绝育,这是对它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若有一天,它离开了这个世界,好好地送走它,并由衷感谢它的陪伴。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小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12点之前睡觉,三餐规律,多喝水,减少放纵,不再随心所欲,尝试养成一些习惯,用一个本子或是软件为习惯“打卡”,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生活在越变越好。
一个布满“使用痕迹”的随手杯,一支在你手中写下数万字的钢笔,一个换过无数次内芯的活页本,一个陪你度过了数次长途飞行的颈枕,一个贴满标签的行李箱……这一个个生活中的物件,在一次又一次的使用中,有了属于你的温度与质感,有了生活的兴致。当你被一个又一个时尚博主安利,种下一大片草原时,想想手边的他们,真的需要再买一个么?少一些冲动消费,做一些更有趣的事吧。
生活总是推着我们往前走,愿几年后的自己,能活成今天所想的样子。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