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一个朋友蓉(化名)去年离婚了。
电话中她的声音低落、怅然,微颤。
——“清明节前后离的,一时冲动,就把证领了。”
“为什么?”
“我看到他身边的那个女人了。。。可是,那个女人我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我跟你说,我一直以为我是嫁给了爱情。。。。。。”
一阵叹息。
朋友的前夫比她小一岁,当初恰逢她第一次恋情告吹后相识,前夫主动追求的她。各种体贴疼爱。
当初看到被爱情滋养的她重获笑靥如花时,我就知道她有多么幸福。
我以为她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
电影《囧妈》里徐伊万和他母亲卢小花的婚姻也都是源于爱情。
徐伊万和妻子张璐相识于大学,因为相爱走到一起,曾度过了一段亲密美好的时光;他的母亲卢小花和父亲相识于一场浪漫的电影放映,并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结果是,都是美好的爱情开始,却以离婚或名存实亡的婚姻收场。
我在想,如果都要经过婚姻的现实检验才能得出离婚的残酷结论,除了过程管控经营好婚姻,可不可以有一种事前预控的办法,让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再走入婚姻?也就是在结婚前就能擦亮眼睛,一定程度预判未来?
你会说,我们不是哆啦A梦的百宝盒,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我们也不能判断婚姻会出现什么事件甚至诱惑,对方会不会变心,自己又会不会变心。
你也许会说爱情和婚姻就是两码事。
那我们将爱情期延长,进入婚姻推迟呢?
是的,外部环境和另一半你不能控制,那么,你了解你自己吗?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有内心戏,你又了解你和未来伴侣之间的关系模式吗?在决定与你的另一半共结连理时,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最适合自己且自己能适应的吗?
也许,你还没有考虑好或做好准备,一只脚已不得已或者不由自主地迈入婚姻的门槛。
也许,只因你太理想化了。
1、理想化的伴侣
影星张雨绮在与汪小菲分手后,在拍摄电影《白鹿原》时遇到了大她21岁的导演王全安,并与其闪婚。婚姻持续了三年就以对方嫖娼离婚收场。不久后和富商袁巴元交往70天后闪婚,两年后又因为家庭财产纠纷闪离。
是张雨绮恨嫁吗?她只是敢爱敢恨,是个热辣直爽的山东妹子,直到现在,她还是相信爱情。
只是,她迈入婚姻之时总是显得过于急切,且如飞蛾扑火,过于炽热。
她当初被王全安的才华吸引,觉得对方就是她的整个世界;遇到袁巴元时觉得仿佛找到了真命天子,并在微博竭力保护对方的家庭隐私,可见用情坚定。
爱情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真有。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曾把所有浪漫爱情的产生定义为对理想异性形象的投射。男性心中的梦中情人叫做“阿尼玛”,女性心中理想的男性原型意象称为“阿尼姆斯”。他们都是携带在你内心的理想化异性形象,你会把它投射到不同人身上,以图通过与对方的结合,与它联结。这种幻象投射到对方身上了,就产生了和对方的爱情。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描绘了一个将爱人理想化到极致的男主角,“他只要看到那个女孩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渐渐地,他把她理想化了,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出来的情感都安在她的身上”。
也就是说,当你感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时,你爱上的也许不是原本的TA,而是用头脑将所有优秀、美好、高尚、纯粹等品质打造的一个近乎完美的TA。是一个符合内心期待的理想化的伴侣形象。
你怀揣这样的理想化伴侣形象走入婚姻,真相迟早会向你显现。就如电影《囧妈》中的张璐在家庭中努力付出后却仍感受不到幸福,因为徐伊万的控制、改变和以自我为中心;卢小花在婚后才看到了伊万父亲的酗酒、家暴、自私。张雨绮跌倒两次印证了“看男人的眼光不行”。
这种落差会让你失望、愤怒、挫败、痛苦甚至后悔自责。
坎贝尔曾经说过,婚姻是充满煎熬的磨练,不是爱情的无限延伸。婚姻的磨难可以让人的这种幻象投射解体并看到生命的真实。
2、理想化的关系
我那位要好的朋友蓉,在结婚前一周就和从农村过来暂住的未来婆婆发生了一些口角,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让她简直不能接受而向我倾诉。
她当时坚定地认为结婚后不住在一起,和老公感情稳定就不会有问题。
哪知道,事实证明,生了孩子后,即便是不和婆婆住在一起,她的小家庭也时时会受到婆婆的影响。回老家过年,阶段性带孩子,还有老公对于婆婆的偏袒,家里时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如风浪席卷,暂时平静后还会再一次发作。
同时,她在有了孩子后,重心几乎完全转向孩子,与在外忙事业打拼的老公渐行渐远。
用她的话说:“我老公后来竟然说都感觉不到我在乎他了,我反驳说,我这样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孩子,孩子是我们爱情的结晶,爱孩子当然也就是爱他啊!”
我听后,沉默无语。似乎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精神分析说,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一个人的世界,必然会如同地狱一般,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需要爱上一个好的人,建立一个好的关系,即二元关系。
如果两个人的心灵都非常强大,也许就会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反之,如果二元关系张力太大,或对方自体客体功能不够强大,难以容纳其中某方的"坏",就需要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才会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世界。
有了孩子后,朋友蓉的前夫在得不到蓉的理解关心和悉心照顾后(因应酬喝酒产生分歧多次发生争吵),逐渐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一个很普通的女子。
我始终相信,外遇不是婚姻破坏的根源,亲密感的丧失,情感上的疏远才是根本所在。在这种婚姻疏离或二元关系张力太大的情况下,“小三”才得以有了填补和慰藉的空隙。
从结婚开始的经济拮据到前夫打拼后的小有积蓄,蓉与前夫的感情却越来越疏远,最后只能是把对方越推越远。对方通过将自己不够孝顺、喝酒应酬、晚归、工作压力大、焦虑等“坏”的部分投射给了漠视自己的蓉(接收投射的第三者),觉得是对方不理解不支持自己,同时又在外构建了新的二元关系,找到了男人被仰视、尊重的价值满足感。
只是蓉,从结婚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婚姻是一个系统关系的整合,除了双方各自的社会、工作、交际关系,双方的经济关系、性关系,婆媳、子女等各种复杂关系都要处理。
她将理想中的恋爱二元关系模式复制到了婚姻中,即使有了孩子也还是处于和孩子构建的二元关系中。
对婚姻关系的理想化,让她铸造了一座和前夫之间的情感隔离墙。
3、理想化(物化)的“功能”
“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有房,有车,有位,有才”
“高大上”,“白富美”
“器大活好”
“暖男”,“经济适用男”
“多金”、“绩优股/潜力股”
你是不是也在以这样的标准寻觅你未来的那个TA?
在我看来,现在的许多网络词汇和相亲市场,是将亲密关系中的男女“物化”甚至妖魔化了。
什么是物化呢?就是把人当作物品,或者说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赋予并夸大人特有的客体属性和功能价值。也就是把人商品化了。
人终究不是商品,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真实的存在,具有主观的情绪、感受和鲜明的个性。
我们从小或多或少都在接受“物化”的教育中长大,即谁成绩好,谁更漂亮,更成功有钱。这种实用化、功利化的教育也催生了“物化”的择偶观。即选择谁更能使我的婚姻和人生受益?
我的一个远房老表,90后,在中专毕业后没几年就结婚了。配偶同样是高中毕业不久,比他小一岁。现在孩子已7岁半,正在闹离婚。
老表是单亲,对父亲一直是敬畏之情,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当初选择那位配偶是因为觉得对方贤惠,会照顾人,父亲会钟意。而那位妹妹相貌不错(老表外表身材一般),但家庭条件很差,也没有工作。
这样的一对似乎各取所需的结合“和谐”共处了几年,直到孩子上了小学。
全职在家的妹妹开始耐不住寂寞,偶尔出去和朋友聚会晚归,同时也有做点小生意的打算。
老表极力反对,他始终觉得“男主外,女主内”天经地义,妹妹也不依不饶,想寻求自我和自由。于是,家庭战火开始燃烧。
伴侣被"物化"的婚姻终究是脆弱的,因为缺乏全然接纳对方的基础,双方或一方在这样的"互利"关系中会有很多的不满和怨恨,而感到孤独和空虚。
这种对婚姻伴侣赋予理想化“功能”的想法实际上是抛弃或脱离了人作为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拥有的那个真实“自我”。
一旦"功能价值"随着时间、环境变质了,婚姻也会容易变质。而真实的人不会,因为你接纳的是TA的全部。
你们之间是基于自身“需要”的爱,还是基于“爱”的爱,真的值得反思。
写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如何能放下这三种对婚姻不切实际的祈盼和期待呢?有时真是不由自主啊。
你可以先试试三个觉察和认知。
1、你是爱其所是还是爱我所愿?
电影《囧妈》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理解和尊重。
控制和索取代表你正在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伴侣。
对于未来陪伴我们的人而言,我们首先应觉察到是否对TA存在过于理想化的期待,是否能够看到并能接受TA本来的模样,比如失败、愚蠢、丑态和各种缺点。
只有你真正悦纳了对方的所有不完美,爱其所是,才真正找到了爱的温柔打开方式。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和未来的配偶建立一种非常丰富的爱的关系,而且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如果不能接受,也许你的爱只是出于对完美的投射和想象。
觉察到了,你就可以选择在婚前悬崖勒马。
2、你有整合关系,构建亲密的想法吗?
在法律上,婚姻的定义其实包含了各种关系的集合。所以,它不同于恋爱中的简单二元关系,是派生为三元甚至多元的关系系统。
需要认识到,婚后的子女,婆媳,经济还有性关系等,都需要有一个逐渐磨合和最终趋于舒适的过程。
心理学家卡普曼认为,把二元关系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坏”的'三角化"模式的唯一解体方法就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让对方能感受到自己、爱人和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
这个理论是一个婚前警示,也是一剂良药。告诉我们,婚姻的复杂关系会滋生更多双方"坏"的投射,如果中间没有这种"坏"的消化过滤调节人(如双方的家长或者朋友),是必会存在一方向外寻找新的第三方的可能,而将"坏"投射给配偶。经营之道还是持续构建并维持亲密关系。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我觉察和认知,先了解接纳自己,协调好自己内在的关系,然后以与另一半互为容器的心态在未来婚姻关系里得到足够的疗愈和成长,同时滋养对方。
彼此靠近而非远离,才能让关系更紧密。
做好这样的认知准备,才能将未来的婚姻关系经营得更为稳固。
如果感觉现在的关系就不舒服,你也可以选择提前逃离。
3、你有接纳共享,平等合作的准备吗?
据调查,2018年度离婚原因中生活琐事所占比例最高,达34.21%。
这让我联想到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的一个观点,“人生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合作的问题”。
而婚姻中的合作前提则是两人地位平等,接受双方本来的真我,而不仅是被'物化"的功能性的“我”。
如果你觉察自己仅是实用主义的爱,就很难在未来婚姻中抱着"尊重自由、共享合作"的心态,和对方和谐共舞。一旦对方"价值"缺失,比如女方不再年轻美丽,男方事业低谷,配偶不再温柔体贴,婚姻小船"功能"支点脱离,就很难经得起风浪了。
如果你接纳的是对方的全部,那么你就找到了婚姻关系缔结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双方才可能互相理解共情,才可能共同经营好婚姻。
比如你可以仍爱慕着女方岁月容颜和优雅气质,可以和男方携手渡过事业挫折,可以理解包容对方的情绪压力...结婚后的家务琐事、子女教育、经济等出现混乱的时候,你也可以和对方协同面对。
我的老表,或许他也可以做到理解、尊重配偶的情绪和想法,并在行动上给对方一点支持。
所以,这个人的“坏”我是否能全部接纳,这段关系是否舒服,我到底是在爱TA这个人还是仅爱TA的功能和价值?结婚前不妨多给自己点时间和空间去体验。
人生孰无惑?人生孰无挫?最大的代价仅是成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