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养育自主、坚韧和有觉察力的孩子》,〔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著),庞岚晶译 ,谭新木校
重要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较量。
第二部分 教养的迷思
第5章 迷思之二: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
当养育孩子不再是关于孩子和孩子的童年经历,而更多的是关于父母为孩子设想的童年时,我们就误读了抚养孩子的真正含义。
作为父母,我们自然地感受到了要把孩子养育好的压力。当然这种压力并非始于我们这一代人。在以前的时代,如果你是一位乡村鞋匠,你希望你的儿子也成为一个和你一样擅长补鞋的鞋匠,然而到今天,我们不再满足于我们的孩子仅仅成长得“好”,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我们可以拿着优秀的孩子向亲戚朋友显摆,甚至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炫耀。
催促孩子尽早取得成功,往往都是完全被家长的“自我”所驱使的。他们既想要自己的教养方式取得成效,也想要给全世界展示一个活生生的、会呼吸的奖杯以显示他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成功。这种“自我”只与孩子如何被他人看待有关,而与孩子的本真个性完全没有关系。对孩子来说,这可能会导致孤立感和焦虑,这与家长想要的结果恰恰相反。生活在一个过度竞争的高压环境下,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离我们更近。孩子们会注意到我们所感受到的焦虑,并将其吸收和内化,从而相信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地方。这样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睡眠不好、偏头痛或胃痛。六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恐慌症的。一些年仅八岁的小孩发现自己被贴上了“狂躁症叛逆儿”的标签,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被子诊断得了注意力缺陷障碍或其他疾病。许多症状是器质型的,有些症状却是由教养方式所引起的,这种教养方式基于对未来的恐惧,而不相信当前的时刻。
如何活在当下,年轻的孩子们才是大师。尤其在人生最初的几年里,也许是语言能力的局限,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在现实环境中。他们活在当下的能力,是不管“过去怎样”和“未来会怎样”的,他们更加无视那些可怕的“如果怎样”——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尖锐的提醒,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并生活在自己真实存在的时间区域里。
当我们把潜力的定义,从“关于未来”转移到认可“此时此刻孩子身上已有的品质”上时,我们会看到每个儿童既是神童,也是平凡人。
当我们拥抱当下,感受它的无限可能和充沛的活力时,我们不需要再急于展望未来。当我们放想要创造一个“未来版本”的孩子的执念时,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沉浸在当下的喜悦中。想象一下,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认为他们很好,而不是在哪方面有所欠缺时,他们会有什么感觉。
当孩子把我们看作他们坚定的支持者时,他们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依靠我们,把我们视作亲近的家人,有时还会找我们出谋献策。这样既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涟漪效应还会向外扩大,自我认同会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积极性、自信心。所有这些正面效应都来自家长的一个决定——抛弃我们设想的孩子的形象,让孩子探索真正的自我。
争当领头羊的观念宣称,被别人定义为更好、更有成就,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和快乐——其实不会。它既不能带来热爱,也不能带来安全感。相反,它会把一个知道如何去爱惜自己的人所享有的、与生俱来的自信心消除殆尽,使他严重丧失自我。
新的争先宣言
我敢于:
重新定义成功,少以成绩来衡量,多用精神来衡量。
让我的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兴趣和动力。
让孩子享受童年,尽可能少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空间。
让孩子享有有趣及自发的兴趣爱好,而不把它们变成竞争性的活动。
告诉孩子他们唯一需要遵循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呼唤。
允许我的孩子当一个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