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跟我说了一则故事:前段时间家里遇到洪水,邻村一户人家房子倒塌,村镇领导到他们家来察看,这个屋的主人站在一处,指着房子,抖着腿说: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我的房子倒了,我们家还有三万块钱没欠款......一副放弃人生,指望别人的安享架势。
近两年国家针对人均低于500元的贫困户,开始发放低保。然后关于“低保”各家开始奋力争夺,有的还跑到政府门口去哭诉,有的家里开着麻将馆,天天风生水起,也想着要争夺“贫困户”。不会因为贫困户而羞愧,而成为人人争当的光荣榜。似乎只要能不劳而获,其他都无所谓。
在农村固化了一批越来越穷的人,他们从未想过努力去改变命运,在他们思想中:要我努力不如就这么穷者,或者除非你给我,我是不想出力的,所以在这种思想下,他们没有任何进取心,从没正视过教育和学习,要么渴望不劳而获,要么渴望一夜暴富,要么就甘愿穷者。
他们倡导“读书无用”,自尊和自立意识感低
这批人往往是“读书无用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虽说在对农村相对于城市高阶层来说“我努力的终点是你们的起点”。但是不得不承认,唯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在他们意识中从来没有重视过小孩教育,对他们而言,长大就行,然后出去打工,娶老婆生孩子,然后继续重复他的人生就好。知识对他们而言不知道是什么,他们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极低。因此,只要不辛苦他们甘愿盯着“低保户”的名头,甚至不惜为得到这个名额,到处哭穷。
与此相反的是,也存在一批为了孩子努力奋斗的一群。他们意识中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此,他们拼劲全力,供孩子上大学,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的生活。他们辛苦努力就是要挣脱“低保、贫困”的帽子。
他们倡导“不劳而获”,渴望收获轻松钱,来路如何都无所谓
虽然要他们辛苦他们宁愿穷者,但是他们心里又不是真正敢于贫穷的,本质上任何人无差,都是贪婪者。因此,只要是轻松钱,来路如何从来不在乎。
因此,家里15、16岁女孩出去打工,在这种教育下很坦然的去红灯区打工;家里15、16岁男孩就跟着当地黑社会收保护费,打架等。
运气好,女孩能找个年纪大积蓄颇丰的老男人结婚,然后一家人开始去搜刮,买房子,买车子,开店,这下轻松的脱贫致富。运气不好,回到家里,谈好条件找人结婚,然后继续生孩子,打麻将过日子。
他们贪图“低级享乐”,不知道奋斗为何物
你会发现,天天在麻将室报道的也是他们,没钱他们借钱也要打麻将,有的甚至一家几口都是如此。
家里有田有地,甚至连菜都不愿意种,每天出手豪气的“买菜”,家里债台高筑也是高枕无忧。
形成对比的是,有的家庭同样的是贫困,他们小一辈就知道拼命读书,父母辈就打工挣钱。别人在低级享受的时候,他们在自己价值理念支撑下,奋斗者。
同一辈的人,孩子小的时候,似乎差别不大。20多年后一对比,奋斗的一家已全家在城里买房买车,并且还是维持着常态的奋斗;贪图“低级享乐”的一家,还是麻将中享受着自己的贫困。
阶层固化已然如此,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放弃”和由此形成的代际传递
阶层固化已然如此,这个不是能短时间撼动的。并且这个由“出身”决定的事实,不是你努力能改变的。
但是作为出身在阶层较低活着底层的人而言,出身你无法改变,社会的流动时效性在加快,往上迈进的机会也在增多,只要你没有思想上的贫困。
可怕的很多贫困的家庭是存在“精神上的放弃和精神上安享贫困”的状态,并且这个毒瘤像病毒一样代代往下传递。
精神上的贫困,思想上的贫困才是真正“无药可救的贫困”。他们完全丧失了奋斗的意识和奋斗的精神,也某种程度上丧失自尊自立的意识。由于人贪婪和攀比的本性,只要对他们肉体而言是轻松的,能短期有效且不老就能“得到的”,他们是绝不会手软的。
因此,真正老无所依、身体有残疾的人提供“低保”是国家必须提供的维持“人的生存权”的福利,但是更多是要对努力奋斗改变命运,支持孩子受教育的家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倡导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以此唤醒那些放弃自我人生甘愿贫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