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鱼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一个秘制,一个微辣……”
《大鱼海棠》电影上映之后,偶尔听见朋友在我面前提起,觉得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典型吃货的内心独白。
看完《大鱼海棠》整个影片,我发现里面很多名称来自于《庄子》,更多的是《庄子·逍遥游》,电影中也沿用的了《逍遥游》里面的开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记得这篇《逍遥游》中学课文里面学过,只是那时候感觉里面说的就是神话,哪有这么大的鱼,还变成了那么大的鸟,也不知道老师讲些什么,大概的翻译了一下,关键是背住,因为要考试。
大概的意思就是“北冥这个地方有一种鱼,叫做鲲,实在太大,不知道有几千里。从海里出来,变成了鸟,叫做鹏,也是大的没边。扑腾一下翅膀,一怒之下飞上了天,像是乌云一样,把整个天都盖住了……”
以前真不知道庄子到底要说些什么,直到很久之后静下心看了一下《庄子·逍遥游》,结合着后面的篇章,才大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读了几遍《庄子》,文章行云流水,优美至极,怪不得后世很多人学习庄子的文章,多数也是形似,精髓却是很难学到,我这种学成四不像,更是沦为下下层了。
读了几遍《庄子》,想法也不敢有太多,唯一读出来的东西也就一个,论吹牛,我只服庄子。至于里面的道家思想啊,禅中精髓啊,静心养气啊,为人处事啊等等,我倒是没看出来多少,阅历浅薄的缘故。
很多古人都很热衷于《庄子》,取名字也喜欢用庄子里面的名称,比如陈抟,道家的神仙之一,道号扶摇子;岳飞,字鹏举;还有叫图南啊,鹏程万里等等,都是出自庄子。
《庄子》内七篇,第一篇《逍遥游》,开头就是“北冥有鱼……”。标题就很有意思,“逍遥游”,看完这一篇我都不知道怎么个“逍遥游”法,直到看了后面的我才明白,这“逍遥游”只是个开始。
说回原文开头。鲲不是变成了大鹏鸟了,然后从北冥飞到了南冥,动静非常大,翅膀遮盖了整个天空,拍一下就能激起三千里高的水花。
按照大鹏鸟的这个动静来看,估计已经飞出大气层了,再拍两下翅膀估计就到太空去了。
庄子这牛吹的实在是大,也没人敢这么吹,又不是写神话小说。再说了他是怎么看见的?除非嫦娥约庄子去月亮上坐坐,不然庄子怎么看得见整只鹏鸟?
这件事怎么想也不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庄子要想这么写呢?很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个比喻,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寓言”,佛家叫“因明”里面包含喻。
我跟朋友推荐过《逍遥游》这篇,深层次的意思看不出来不要紧,基本的意思看懂了,也能做到“逍遥游”,做不到心里面也有个种子,不至于思想困在某处出不来。
只可惜很少人愿意去看这些古董,就跟我经常推崇《论语》一般。古文看不懂,也没有那个闲工夫去研究,以至于还不如看些成功学的书,再不济看着鸡汤文学也比这些古董来的实际点。
管他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推也好,敲也罢,也不关你什么事,意境不意境的不在乎了。
说回大鹏鸟,它还在天上飞着呢。
这大鹏鸟煽动几下翅膀就到了太空,傲游宇宙,星辰作伴,多逍遥。这也只是个开头,后面庄子接着说起了还在树林间乱窜的小鸟。
小鸟见大鹏鸟一下飞到了太空去了,有些不理解的,这大鹏鸟很麻烦,干嘛飞那么远去什么南冥,去什么太空,还引来这么大的台风。
小鸟接着说,看我现在,从这棵树“咚”一下飞到那棵树,再从那棵树飞到了另外的一棵树,在树林里面飞来飞去的,一样也逍遥啊,何必那么麻烦。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陈胜就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是出自庄子这里,一只小鸟怎么能够理解大鹏鸟的志向呢。
说完小鸟和大鹏鸟的事,庄子不再多言,话锋一转,说起了岁数的事。
岁数跟小鸟和大鹏鸟有什么关系,有时候看庄子的文章,有些东拉西扯,实在没什么逻辑关系,但是整篇来看,却是逻辑严谨。
有一种菌类,早上生了,晚上就死了,一辈子也就这么短;蝉这种生物,夏天生秋天死,连春冬都没见过,一辈子也就是两季的时间;
有一种大乌龟,五百岁过一个春天,五百岁过一个秋天,一辈子也就是一千岁;有一种大树叫大椿,八百岁过一个春天,八百岁过一个秋天,一辈子一千六百岁。
看到后面那些五百啊、八百啊、一千啊、一千六啊,真叫人感叹,这些生物命真长。无论这些生物命多长,庄子用一个词就概括了这些生物的一生,那就是“春秋”。
一春一秋那就是一年,无论活一天也好,一年也好,几百上千年也罢,在庄子看来就是一个春秋,一年而已。
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明明那些生物活了那么久,为什么说是一年?还是来看一下人生,可能更容易理解。
出生到二十四岁,等于春天,春生,一切都在生长,都在萌芽,什么情窦初开,什么世界观,什么价值观,慢慢的开始形成。
然后二十四到四十岁,等于夏天,夏主长,知识的长,身体的长,人生经历的长,很多东西都是在这段时期快速的成长起来。
到了四十岁到六十四岁,这段时间就是秋天,事业也差不多要到收获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在总结,在收获,也开始在凋零。
六十四后面岁月,慢慢的走向的冬天,身体不行了,事业也慢慢的放手了,当初想要的现在也放弃了,更多的时间是回忆以前那些岁月,然后慢慢的等着自然的死亡。
这么看还是一年,同样都是经历了四季,大方向上没什么区别,细微之处区别那就大了。为什么庄子的文章很难懂,原因是说的东西太大了,大的没边。
庄子的观点来看,“逍遥游”是分境界的。有大境界就像大鹏鸟一样,一飞就上九万里的高空,甚至可以到太空遨游;境界低一点,就像小鸟,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一样逍遥。
活了一天的菌类在它看来也是一辈子,夏生秋死的蝉活的也是一辈子,一千岁的乌龟,一千六百岁的大椿,在他们看来还是一辈子。
小孩子玩游戏,拿着一个纸船,在水坑里面玩,嘴在那里吹啊吹,哎哟大风来了,水上起了波纹,这是海浪,那个水坑就是大海。
纸船到了另一边,船开到了英国,开到了美国,开到了南极,他们想着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同样是他们的境界,也乐在其中,逍遥自在。
长大成人了,环游世界,开着真正的轮船,这天到了英国,那天又去了美国,之后冒险去了南极,又是另外的境界,这跟小孩在水坑玩没什么区别,同样逍遥自在。
让你现在再去水坑用嘴吹着纸船,你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心里面的愉悦;相反,让小孩跟着大人开着轮船环游世界,花上好几年去体验,小孩也没有心里面的愉悦。
外界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改变,然而心境是自己的,这个你自己说了算。王阳明也认识到了这点,结合宋明理学家的思想,创造出“心学”,心物一元”。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你受伤了,很疼,在家休息。刚好电视上放了你一直期待的影片,你看入迷了,疼痛感减少了,一旦你忘记了这件事,那就不会痛了。
一个伤口本来也不是很疼,但是身边的人一直在关心你,问你疼不疼的时候,你的心思关注起伤口来,本来不怎么疼的忽然之间变得很疼,这种事很奇怪。
言辞凿凿,终不能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