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在52岁前创立过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他一直强调,成就事业没有其他捷径,唯有努力的工作,劳动是磨练人格的手段。
他不仅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实践自己的,2010年已经78岁高龄的的稻盛和夫,受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的邀请,从潜心研究佛法的退休生活复出,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日航。
为什么这样一个实干入世的人同时又信仰佛学、参禅修佛呢?他的哲学里是怎样融合两者的矛盾的呢?
01
商人信仰佛教不是奇怪的事,有人是信佛祈福,而有的人则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在经商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里,佛学的流行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会不禁对生命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是谁?我在哪里?为什么同样追求财富我却这么的成功”?为了对抗这种不确定性,心有谦虚的人把这些成就归结为神灵的功劳而不自居,李嘉诚就曾捐助15亿修建寺庙,并称自己是学佛后成为华人首富的。
稻盛和夫与其他企业家都不同,他把佛学的虔诚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季羡林这样描述他
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在稻盛和夫的书里,佛、神、宇宙意志常常会被一起提到,作为一个哲学家,这又是他特别的地方。
说起商人对佛教的虔诚,我们国内并不缺少例子。知名实业企业家曹德旺就在他的自传性著作《心若菩提》中提到,他在企业经营的重要生死关头曾经三次上山求签问佛,甚至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想要出家当和尚,并且因为“有佛报,无佛缘”被劝退后,积极的投身到了慈善事业。
在对佛学的认知上,曹德旺虔诚到接近迷信,而稻盛和夫则表现出哲学上的唯心。他不满足于写自传讲述经历,而是以理科生的思维,用严谨的态度对生命的本质和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他因此有哲学家的头衔。
02
如果我们对其他人有疑问,有些谜题可能永远都解不开,但对于稻盛和夫,我们可以从他的书中找到答案。
所以一切唯心的开始在哪里呢?
生在原本信仰净土真宗的佛教家庭,四五岁时父亲带他上山参佛,稻盛和夫说这种体验奠定了他的精神原形。但幼年的记忆不足以深刻到影响人的一生。
所以,最初的“顿悟”来自于哪里呢?
这缘于少年时的一段往事。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稻盛和夫就种下了“心态决定命运”这个唯心的种子,也为他日后完全接纳佛学开出了一条缝隙。
中学升学考试失败不久,稻盛和夫感染了结核病,那个时候结核病是不治之症。悲惨的命运让年轻的稻盛和夫内心充满了悲伤,死亡的恐惧把他彻底击垮,然而他却只能卧病在床,没有其他治疗办法。
只有经历过巨大的痛苦,才能享有生命的蜕变。
躺在病床上的稻盛和夫通过埋头苦读来寻找寄托。他读的是邻居阿姨送给他的《生命的真相》这本书。读书的同时,他也琢磨了一件事情。
叔父患结核病时,父亲和哥哥都很坦然,父亲更毫不避讳的看护病人,而稻盛和夫自己则非常害怕被传染,每次路过叔父睡觉的房前时,都捏着鼻子跑过。
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父亲、哥哥没有任何问题,只有稻盛和夫感染了。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稻盛和夫实在想不通!有这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什么自己会生病?他认定自己“似乎遭受了上天的惩罚”。
用现在的医学理论解释,这其中或许真的是巧合的缘故。或许父亲和哥哥的抵抗力比较高,又或许稻盛和夫的病潜伏已久。因为他生活的“结核病家族”,两位叔父、一位叔母都因结核病而死亡。
但在这个时候,再理性的思考也无法对抗死亡的威胁。他需要一些东西来拯救绝望的内心。
而刚好,手里那本书说准了他的处境。书中写到:
我们内心有个吸引灾难的磁石。生病是因为有一颗吸引生病的羸弱的心。
这是作者谷口雅书称为“心相”的东西,他认为人生中的遭遇全部是自己内心吸引来的,生病也不例外。
这本书让稻盛和夫深受触动!他因此得出一个十分唯心的结论——原来心相就是现实,同时他也坚定了积极的人生行为准则——心态决定命运。这个准则让他在之后的人生力挽狂澜,永立不败之地,成为商业史上活的最通透的人。
所以在事情的一开始,他的哲学就是这样的唯心又这样的实干。
生命就是这样的巧妙、不可琢磨,假如当时稻盛和夫有确定的医学知识,他或许就不会得出唯心的结论,也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履行之后积极的人生。科学告诉我们确定的答案,佛学告诉我们对未知保持敬畏。
03
进入社会之后,我突然开始亲近佛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曾经阅读过“生长之家”谷口雅春的作品,他的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很大,因此我长大以后自然就能接受佛教的教义。
例如我每天持着“一定要保有善念”的想法,每次踏入书店一定要拿起佛教的书来读。我读佛教的书籍时,感受就像当初读谷口雅春的书一样,几乎是全盘接受,一点也不排斥。
——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的哲学论著里充满了佛学的道理、佛学故事、顿悟、禅机,也有关于宇宙意志的理性阐述,或许在他的心里,这两者并不存在区别,他用自己的哲学把两者做到了统一。比如他提到真我就是佛性,对因果报应法则和命运他也尝试用理性的思考进行了解释。
接纳佛教之后“神啊,对不起”“南无,南无,谢谢”成为他代表反省和感恩的口头禅。再后来他因为担雪师父开始接触禅宗,并在65岁时皈依佛门。
南怀瑾曾说:
佛教、佛学、佛法这三个范围不同,我佩服的、皈依的、信仰的,是佛法。
在社会中亲近佛法佛学的人有很多,正所谓大隐隐于世,稻盛和夫为什么会选择出家,改变他年轻时“工作即修行”的做法呢?
因为他打算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20岁之前是自立谋生前的时期,20到60岁是努力工作奉献社会的时期,60到80岁应该是为灵魂之旅做准备的时期。
他相信
我们的肉体会因为死亡而毁灭,但是灵魂将永存世间。
——稻盛和夫《活法》
虽然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雪师父却要求他“出家之后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之道”,所以出家之后稻盛和夫不仅参与修行、化缘行动,也仍然通过自己积极的行为来影响社会,这才有了他退休之后仍能拯救日航的故事,也和他一直以来积极入世的活法达成了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稻盛和夫哲学和佛学的因缘、接触佛学最初的契机、亲近佛学最终出家的经过。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请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