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的故事。
话说当年赵普在朝堂上,每每与他人讨论或者争论什么事,如果当时没有说服他人,他就会将这件事记在心里,待到晚上回家后,就看书——《论语》。第二天到了朝堂上,他就会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轻易地说服了他人。
到赵普死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家里没有其他书籍,唯一一本是书籍是《论语》,就这唯一一本《论语》还是残缺不全的,竟然只有一半。由此后人传出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当年赵普每天回家看《论语》的目的,就是想从儒家经典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用于第二天去说服他人。其实,我们今年很多人读书的目的也是如此。
当今互联网非常发达,人们从网络上看书更方便了。有些人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他们会自动地过滤到与自己观点(三观)不符的,而去关注那些与自己观点(三观)完全一样,在下一次说服别人时正好拿来使用,还会美其名曰:这些都是书上写的。
其实真正的读书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书中每一个观点要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得出相对正确的观点来,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比如糖对于那些饥肠辘辘的人来说,那时一个绝佳补充能量的食物,而对于高血糖患者而言,无异于一种“毒药”,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糖是好东西或坏东西,必须辩证地看对谁而言。
同时,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正确的原理,也许到明天就过时了,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不断订正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从大量的文章中寻找证据,去费力地、固执地证明自己过时的、错误的观点,这样只会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