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乔传》作为2017年我最期待的一部剧,开播之日的表现确实惊艳到了我。没有电视,我是看的在线直播,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可能是楚乔这个人物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
本来以为这部剧的评分应该还不错,结果去豆瓣一看,让我有点惊讶。
我不知道现在的人都怎么了,说一两句夸赞的话,就会被说成是粉丝来洗脑路人。认真地指出瑕疵,又会被粉丝说成黑子。真正的路人也会“被站队”,是粉是黑取决于你是说出了了“瑕”还是“瑜”。其实真正的粉或者黑是很容易分辨的,一种是护主心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或者说只看得到光环;另一种是“鸡蛋里挑骨头”,自以为是地装13。
其实我接触豆瓣的时间并不久,也就是从16年开始吧,以前只是经常听人提起。最开始我关注了豆瓣的微信公众号,后来才下载豆瓣APP,我看了很多影评、剧评,也在其中发现了很多真正爱好、懂得影视文学的人,我敬佩并尊重这些大神,因此也对豆瓣这个平台怀抱着敬畏之心,因为我觉得自己知之甚少,不敢轻易发表言论,所以我几乎没写过什么影评、剧评,因为担心自己的言论太浅薄无知。
但是渐渐地发现,豆瓣怎么变成了喷子的聚集地?哪种“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人乐此不疲,似乎这样能够显得他们有多高级!
关注度较高的演员往往被喷演技差,我想问,他们的演技真的有这么差吗?还是因为我们平时对演员本身的关注度早已经超越了角色本身,导致我们在看剧的时候下意识地出戏?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当演员和观众见面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通过角色的时候,我们似乎很少听到关于一个演员演技的评价,因为在我们心里,演员就是角色本身,而不是他自己,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演员平日里是什么样子,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就是剧里、电影里的样子。
而现在,自从有了微博、自媒体、各种综艺节目等,往日存在于荧幕之上的演员卸下角色的外衣,以更接近自己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角色背后的样子。(更多为年轻演员)所以现在,当我们提起某某演员的时候,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不再是他们所饰演的某个角色的样子,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他们。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在看他们饰演的角色时,会不自觉地带入演员自身的样子,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太“熟悉”了。
但是对于老一辈的观众来说,他们平时不玩微博,不看娱乐新闻,他们对于一个演员最直观的评价来源于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其实我一直认为,影视文化不是阳春白雪,能够让观众看得“过瘾”就是好作品。也没有必要去过分深究所谓的后期、特效等等,因为这些影视上的东西从来就不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我们曾经奉为经典的《西游记》《神雕侠侣》,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依然能够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所以特效其实并不是关键所在。
但是,写到这里,我又开始反思,观众们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不是后期的精良与否?我们所谴责的,其实应该是在有了后期、特效这些挡箭牌的时候,演员们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到底有什么天大的原因,让这种开篇的重头戏的主演们无法亲临拍摄地,而要看后期加到画面中?档期?签约了这部剧,在正常的拍摄时间,难道所有的行程不应该是由剧组来决定吗?有什么理由要缺席?也有可能是因为拍摄进度比较赶,分了几个组同时进行,但是你们究竟把观众放在第几位呢?投资方当然是尽量压缩拍摄时间,否则成本太大,他们得不到预期收益啊!投资方是商人,目的是赚钱,但导演和演员不是啊!这个头衔代表你们是文艺工作者,是所谓“艺术家”,你们的本职创作优秀的作品,而不是赚钱。当你们把你们的头衔和职业变成了“圈钱”的工具,就很难再得到观众的尊重了,因为你们已经忘了“初心”。
这是一个时代的病,不是某个人的。我们不必“义正言辞”地说,明星拿那么高的片酬,演技还那么烂。这就是市场规则!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那个位置,我们可以得到同样的待遇。而当我们真的站在那个位置的时候,我们绝不会忿忿不平地骂这个社会,我们会感激这是一个好的时代。我们都讨厌潜规则,却又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这是骨子里的劣根性。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认为人们可以容忍不敬业的态度,而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站在那个位置,是否可以始终坚持初心,不被外界所诱惑?很难!
其实最终想表达的就是,我们没必要为了喷而喷,为了褒奖而褒奖。忠于内心,忠于角色,抛开其他因素,我们更能看清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豆瓣也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来是要写剧评的,却变成了感慨。但是我也写不出来专业的剧评,毕竟对电视剧的研究没那么深入,况且《楚乔传》刚开播不久,一切都还未知。我也只能表达一些我心中的感想罢了。
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