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
拼音
bù zì liàng lì
释义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译文:
君子们因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不考虑郑伯的德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不亲近同姓的郑国(郑、息两国同姓姬),不对证言语不和的实际原因,不调查有罪之事,犯了“五大不对”却要攻伐他人,这种人丧失军队,难道不应该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
以卵击石 眼高手低 以卵投石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螳臂挡车 蚍蜉撼树 螳臂当车 螳螂挡车 蚍蜉憾树 自不量力
反义词 :
度德量力 量力而行 量才而为 量体裁衣 自知之明 自愧不如 量力而为 妄自菲薄 量才录用
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两个诸侯国都是比较小的诸侯国,其中郑国实力比息国强得多。
公元前712年,有一次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
郑国被迫应战,同敌人厮杀,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说道:“息国犯了五不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息国快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已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五不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举例
有个人一直自认为自己的棋艺了得,便要去找棋艺大师对弈,有的人说他不要班门弄斧,不自量力,你的棋艺还不行,他不予理睬,果然,片刻功夫一局下来,被杀的片甲不留,他中有所悟,表示自惭形秽。
这一点确实对不起大家的期望,本来我的计划是只需要3天就能搞定所有的事情,当时也是信心满满觉得可以做到,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太不自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