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的七段旅程分别指:了解爱,积极的争吵,共同的目标,亲密的游戏,平衡爱与自我,互相给予和学习。为了方便你理解和记忆,我将这七段旅程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冲突、依恋感和正向沟通。
让很多情侣和夫妻结束感情的,往往是一场毁灭性的争吵。吵架过后,往往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和复盘,伤口没能愈合,还渐渐溃烂。马歇尔认为,吵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世界上没有不发生冲突不争吵的亲密关系。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比冷战和忍耐要好得多,我们要学会利用吵架让问题显现,这样才有机会解决问题。
亲密关系不只是对方的问题,也不只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你和他的过往经历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看法。这句话能概括大部分情侣之前的冲突和争吵。冲突可以暴露出你们的不同,你们只需要再就这些不同达成共识,就能拥有一段真实的令人幸福的亲密关系。
除了事件,你也可以回想,你父母最爱对你说的话。它可能是一句大道理,比如“你想怎么被别人对待,就怎么对待别人”“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也可能是针对个人的,“你看看你哥哥”或者“女孩就应该不争不抢”“男儿有泪不轻弹”之类。这些话,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影响了你的人格或世界观呢?你和配偶之间有争议的问题,有多少是基于这些见解?这些话一定是对的吗?你以后依然打算按照这些想法来指导你的生活吗?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揪出你和伴侣大部分隐蔽的问题,再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
婚姻中,大多数伴侣消失的不是爱,而是依恋感。爱没有消失,爱的意涵非常广泛。爱不仅仅是恋爱时的疯狂的日子,也可以是相处十年后,轻抚对方双手的那种确定彼此的感觉。可惜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爱”这个字,粗暴地概括了很多复杂的情感,我们需要细细厘清。“爱”包括三种非常不同的情感:第一种是指,恋爱初期的热情;第二种,朝夕相处的亲密感;第三种,保护孩子的本能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很多时候,情侣双方的争执,是因为对爱的定义不同而造成了困惑。厘清爱和爱之间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爱。
在任何沟通开始之前,我们都要谨记:说“他错了”,比说“我错了”要容易得多,怪罪对方比省察自己容易得多。怪罪伴侣会让我们不尊重对方,而且变得越来越冷酷。如果你对一个人心怀轻蔑,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在言行举止中,没人希望不被尊重。不管发生了什么,你的伴侣都是你的爱人,不是你伺机报复的仇人。
启动这套沟通前,建议你和你的伴侣之间做一个“迷恋练习”,这也是全书我认为最立竿见影的练习——就是问一问:“我们当初是怎么在一起的?第一次见面是怎样的?”请你回忆你们第一次相遇的场景。
第二个建议,是主动送礼物,不需要什么原因。礼物是爱的一部分,婚戒也是一种礼物,也是婚礼仪式的重心。礼物的真正的意义是“我一直都想着你”,而不是“贵重”。贵重只是礼物的一个衡量维度,但不能取代用心程度,如果你们二人相爱,用心的礼物比贵重的礼物更好。一张亲手写的小卡片,就比随便买的香水更好。再比如,一起做点傻事,你们还可以试试,一起尝试一件两个人都觉得困难的事情,比如溜冰,给对方挠痒痒,一起去儿童动物园玩,跟对方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海边用沙子筑起一座城堡,一起画一幅画。不要让夫妻两人共处的活动只剩下严肃的社交生活,只是一起请客应酬,那么伴侣会变成像同事一样,你们之间需要一些甜蜜和孩子气的共同活动。
当一对厌烦彼此的情侣重新找到爱的感觉,他们会对他们的关系更有信心。这种信心是什么?就是幸福的夫妻之间都存在这三条共识:第一,爱需要努力。这句话看似平常,很多人却不知如何去实践。在理想的婚姻里,无论感受如何,双方随时都会照料彼此的需求。这种额外的付出,往往是会让对方最感激你的。第二,爱是付出和接受。如果你收到的爱和付出的爱不平等,请用刚刚提到的方式,主动发起友好的沟通。第三,爱是鼓励。在理想的婚姻里,互相分享缺点和问题,然后彼此鼓励。但你不必把对方的问题扛到自己肩上,替对方解决问题可能会形成一种心理消耗,让你陷入“我已经做得够多了”的感觉。一对夫妻,如果他们爱已经永远消失了,后来却找到方法将爱火重新点燃,这种失而复得的依恋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维持好一段感情真的好难啊。不过我想跟你说的是,爱的功课艰辛,但绝对值得。不管你拥有多少金钱和名望,给予爱和接受爱,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和存在的意义的事。
你可以回忆一段你的某段亲密关系,问问自己,当初彼此为什么互相吸引?你喜欢对方的美貌,学识,幽默感还是温和好相处的脾气?每个人都在童年时期通过观察父母的婚姻,形成了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一个人如果经历过父母某一方的出轨,毫无疑问,他在亲密关系问题上会比常人更敏感。一个孩子如果目睹了母亲在家庭中失落、愤怒、隐瞒情感的状态,面对母亲的情绪,父亲是关怀母亲还是无视,甚至争吵,而母亲是得到了支持,平静下来,还是被冷落了,陷入了自怨自艾的情绪,又或是与父亲陷入了规模更大的争吵,升级了战争……这些,都会改变孩子和他另一半的相处方式。
而且你会发现,你爱上的人,既像你,又不像你。对方往往能和你形成互补,ta可能有一些你不具备的品质,比如一个生长在压抑气氛的家庭的男孩,很容易被快乐自由的女孩吸引,但与此同时,你们又关心相似的问题,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比如你们都在忙于同一个项目或者同一场考试,再比如,你们都关心小动物,你们都喜欢打球。想想你当初爱上对方的哪一点,其实就能明白:我们爱人,是我们认为自己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了一种美,而这种美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你会发现,当初让你爱上的他,现在身上依然留存着你最爱的品质。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