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师成长存在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从四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给予你什么新的感受或启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启发?教师成长存在问题背后的深层因素是什么?
答:教师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个体工具性凸显、主体性缺失, 具体表现为:(1) “他主” 式成长: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执行任务式学习,效果不佳。(2) 被动专业化: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重术轻道,容易陷入职业倦怠。(3) 浅层性学习:散点式学习,学用两张皮。(4)自主性不足:自主发展意识不足、行动盲目、支持性环境不够。
文章对教师自主成长的问题分析可谓“一针见血”,既让我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也对教师群体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已经从教26年,从乡村到县城再到省城的名校。从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变化来看,这二十六年教师的成长外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我成长意识也随之不断变化。1996年,刚参加工时在边远山村,身边在岗的老师大多数是代课老师、民办老师,除了做老师,还要做农民,他们的眼里,做教师就是能够拿到国家工资的一门手艺而已,他们要教书务农两不误。极少的几位公办老师,高高在上,他们没有发展的自主发展的意识,也不愿意指导年轻老师的发展,上课都是关着门,去请教他们也只是敷衍。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电话,更没有网络。在工资少得可怜的状态下,省吃俭用买的教学杂志是我唯一能够提升自己的途径。外出培训等同于外出玩耍,是莫大的福利,基本上是领导和与领导关系交好的人才能去。乡下9年,我去县城参加过一次培训,而且是主动请假,自费参加且被扣掉了学校课时费。那时的乡村教师,自主发展之路很艰难。2005年进入县城,培训机会增加,不止有省、市、县的规范性培训,校本培训也开展发展。但是大家参加培训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拿到培训学时,为评职评优做准备。提升自己的目的,也是为了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为自己和学校争得荣誉。校本教研已经具备雏形,但是研讨形式单一,研讨内容停留于浅表层面。教学工作之余,大家更愿意去喝茶、打麻将或外出游玩,自主成长的意识偏弱。我把时间花在看书学习上,就成了不合群的人,有时候也被迫去参加一些无效社交,浪费光阴。2011年进入省城。第一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参加提升培训。一是因为环境改变,省城对教师要求更高,被迫提升自己,以尽快适应环境。二是因为自己的观念改变,意识到自主成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参加培训的频率反而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培训内容于我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无法为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身边愿意主动去参加培训的老师也不是很多。大家日常的教学已经非常劳累,如果培训不能让老师们有所收获,还不如在家好好休息。
回顾这二十多年的成长之路,我认为教师成长存在问题背后的深层因素有两个:一是教师内在的成长意识没有被唤醒,缺乏自主成长的动力。二是外在的支持性环境不够专业,无法科学系统地支持教师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