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漫天飞舞的落花就这样牵动了黛玉那敏感多愁的神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她眼中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黛玉的这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忧愁飘逸,自然风流,如芙蓉出水不加雕饰,又似菊花隐士超然脱俗,浑然天成。这是典型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了黛玉是才女。
黛玉葬花无疑是《红楼梦》中最美的场景,把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一首《葬花吟》更深刻反映了黛玉的性格。黛玉区别于大观园中其他女儿最大之处,便是她的灵气,黛玉把诗,把文学创作已看做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其说她是用笔写诗,不如说她是在用血、用泪。用生命书写。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她的诗中,感情真挚,不似宝钗般做作。因此《葬花吟》是黛玉心血的凝结,她通过诗似是叙述、似是抗议,为落花而作,也为自己而作。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在开篇便点出了这个疑问。花开一世,只存一时,无论在枝头怒放盛极何时,到头来都颜色消尽。空中随风而舞的片片落花,便是她们在人间最后的谢幕的演出,只留一抹倩影与人品味回忆。然而,又有谁会真正怜惜这些曾经娇妍的花朵?黛玉懂得花的悲哀,这又未尝不是她的悲哀?她为落花怜惜,也为自己而叹息:“明媚娇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黛玉父母双亡,生活在贾府无依无靠,唯有贾母疼她,宝玉爱她。黛玉在贾府便如落花飘零,而她本身清高的个性,尖酸刻薄又给她的处境多添了几分哀愁。
有人不喜黛玉多是因她爱哭、使小性儿。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黛玉手中,黛玉感到受了不经意的歧视,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晴雯无意间给黛玉吃的闭门羹,史湘云说唱戏的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样儿。”都让黛玉发了脾气,更令她苦恼不已。这就是黛玉,天真率直,不加拘束,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自然会无意间得罪不少人,但这毕竟都不是黛玉的本意,只是率性而为。的确,这是黛玉性格的一大弱点,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小姐,有些小性儿、不饶人都是正常的。不过,黛玉作为一个贾府“收养”的外姓女,又处在人心复杂的贾府,不会为人处事的她便生活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依我看来,黛玉的小性儿也有她的可贵之处,那就是她的自尊、爽直,不随波逐流,不受世俗之气沾染。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暮春时节的凄冷之夜,潇湘馆中妃子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我猜,此刻的黛玉心中所想还是为自己,还是为宝玉。不受拘束渴望自由、痛恨污浊之世的黛玉此生唯一的知己便是宝玉了。他们的爱源于前世的木石前盟,建立于对彼此的欣赏与肯定,巩固于共同的思想基础。而在那个时代,宝黛的爱情是不被肯定的。黛玉的多愁、多病都是贾府未来女主人所不能具备的。再有便是四大家族的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贾府更需要的是薛家的财富,是宝钗女性柔情的规劝,而不是要宝黛一起“叛逆”,“葬送”贾府的根基。不过黛玉是个痴情的少女,她的考语便是“情情”。无人为她的婚姻做主,用情成痴又难以自拔,这对多愁的黛玉来说,无疑是她夜里想得最多的,情到伤心处,泪洒枕衾,倍感孤独。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是多么希望生出一双翅膀,伴随花儿飞到天之尽头,飞离污浊的人世,飞向理想的天堂,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的理想最终破碎,她终无力抗拒黑暗的封建社会,无法突破森严的封建礼法宗教,没有赢得她的爱情,没有赢得她渴望的自由,她彻底绝望。“而尔今死去侬守丧,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片片落花,黛玉不忍心她们就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对自己的叹息。聪慧赋有灵气的黛玉,也就借此嗅到空气中暗藏的危机,由花窥探到自己的不幸,预感到“天尽头”那“香丘”根本不复存在,但她却仍不希望因此改变自己,她收不了那早已刻进骨子里的孤傲、高洁,她知道自己更无法抗拒“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命运,花终有一谢,自己也有朝一日会消亡,湮没在尘世中。
这个社会带给黛玉无尽的痛苦,但我想,黛玉无悔,黛玉如诗如画的一生中,从未作过违心的事,率性而为,自绝于世,对污浊的社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最大的距离,最后毅然决然的杀死了自己,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愿望,离开了这个让她既眷恋有愤恨的世界。
有人说如果谁面对黛玉能无动于衷,那么,他就不懂得什么是文明。黛玉作为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主人公,她的离去带走了一个美丽的梦,却把这美留在了人间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与哀叹。余作小诗一首,以表感怀:
才貌绝伦世应怜,冰雪难喻骨中洁。
诗魂花泪愁无边,倩影空叹停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