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安全依恋关系,孩子的大脑是如何发育的?以及没有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
当婴幼儿出生时,他们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会得到满足,他们会得到食物,被保护和安全,他们需要得到喂养和持续的照料,知道看护者会陪在他们身边,这样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安全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状态与质量,依恋及其重要性已经超过75年的大量研究。
最早期的研究者有约翰鲍比,阿梅,安沃斯等等。
根据马利梅恩的说法,不仅仅是爱与生存有关,如果没有与他人建构连接,因而将会走向死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当我们的食物、被保护和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追求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感,当我在做关于依恋关系的毕业课题时,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我发现阿德勒的理论与依恋关系的研究非常契合。
我们与主要看护者之间的互动,为未来与他人以及世界之间的关系创造了蓝图。
婴幼儿和儿童不间断的在形成各种的想法和决定。他们是谁?他们如何融入世界,他们需要做一些什么来赢得归属感和茁壮成长,这些决定都基于和看护者之间的互动。
与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作用于安全依恋关系,并建构了孩子内在的机制模型,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世界的方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依恋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我需要指出,有时候当我们学习依恋关系使一些父母开始感到内疚,因为他们曾经偶尔让宝宝哭着入睡,会感到自己不够细心,但幸运的是,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我们其实只需要做到足够好,我们不需要做到完美。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个婴儿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一天,我们从周期循环的上方开始,宝宝在睡觉或者很安静的呆着的时候,他们不饿,没有不需要换尿不湿或者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体内平衡,或者松弛,也就是平衡状态,一切都很好。
很快,宝宝觉得不舒服了,他们真的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劲,他们只是感受到了不平衡,他们进入了需求阶段,他们唯一可以用的交流方式就是哭。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当新生婴儿哭的时候,我们会走向他们,并尝试去找出原因,通常的第一时间就是过去看看尿布是不是湿了或者脏了,那么就换掉它,当我们换尿片的时候,我们常常也会看看宝宝跟他说话,抚摸它,也许我们还会说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会说,我知道你不开心不舒服,换了干的尿片后,你就会感到好很多了。
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不仅仅是一块干的尿片,他们还需要连接与互动,就像我们常说的,孩子天生需要连接。
他们确实很需要这样的社交连接,接着他们才又会回到体内平衡或者舒适放松的状态。
也许一小时或者更长时间过去了,这个循环又重新开始,宝宝哭了,我们过去看看是什么问题,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我们就会再去检查尿片,如果尿片是干的,通常我们会想宝宝可能是饿了,接着就去喂它,当我们喂他时,我们抱着他,看着他,你发现了吗?当你在喂一个新生婴儿时,他们会看着我们的眼睛。
他们还经常喜欢用手抓着我们的手指,或者触摸我们的手臂,皮肤之间的接触帮助刺激大脑活动,有时候我们摸摸他们的头,手或者脚,我们可能会唱唱歌或者摇一摇他们,那么宝宝又再一次回到体内平衡。
他在生理上的食物需求,以及与我们连接的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有时候宝宝哭并不是有什么不对劲,他们既没有尿湿,也不饿,也没有什么隔着他们了了。
他没有生病,我们可能发现不出什么问题,但这个时候,我们做出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抱着摇一摇,抱着他们来回走一走等等,都是必要。如果我们找不到他们哭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心烦,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人爸爸或者奶奶或者邻居能够轮流来帮忙,那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如果我们自己也感到心烦,就很难去安抚宝宝的情绪,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
在过去很多年的美国文化中,当宝宝不是尿湿或者饥饿时不提倡父母去抱他们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是溺爱孩子,孩子将会学会操纵我们,但是经过70多年的依恋关系研究,我们知道这显然是错误的观念。
宝宝小于5个月或者6个月,不懂得通过哭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他们就是有需求,如果他们不是尿湿或者饿了,那他们就只是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回到体内平衡的状态,他们太小了,没有办法自己做到,所以他们需要我们。
因此我们一天就在反复的不断的做这样的事情,互动的结果就是宝宝的大脑被激发,或者变得活跃,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世界的想法,大脑结构开始建构,让我们再来看看基本的大脑结构。
第1个想法是关于世界,因而学会当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哭,接着就会有人来,或者当我有需求和想要交流的时候,有人会来帮助我解决,宝宝正在学习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另一件事情也随之发生,这称为因果思维,宝宝正在学习世界是一致的,和可预测的,周遭的世界包括了规则和准则。
第2个想法是关于信任,因为我们正确的回应宝宝的需求,并通过和善的滋养的方式去引导宝宝,知道他们可以信任我们,他们就在那里,而因为这种关系可以建构这样的蓝图,如果他们相信我们,他们也会同样相信他人,比如朋友老师等等。
宝宝也会学习到信任自己,当他们哭的时候,就会有人过来,他意识到他有能力让别人来到他身边满足他的需求。
第3个大脑的构建是道德意识发展,我们待会儿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简单的讲,当我们聆听和认可宝宝的感受时,他们就开始学会了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第4个基本的大脑构建是延迟满足能力,等待能力,大多数婴幼儿都不擅长这个,婴儿和初学走路的孩子想到什么就要什么,常常是马上就想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孩子知道他们的需求总能够被满足,那么最终它们就有能够学会去等待他们想要想要的东西。
从大脑的4个基本构造模块开始,大脑的部分也同样开始发育,包括智力潜质,也就是他们上学时需要掌握的理解能力,阅读写作,数学,另外还有做计划组织等等,思维的发展。
我的规则的存在已经知道世界是具有一致性的。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信任的结果,孩子觉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完成自己的目标。
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技能是几个基本模块作用的结果孩子学会如何交朋友,与别人相处,尊重规则等等,这都源于他们有良好的因果思维,他们相信自己和别人,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受,能够遵循规则去等待,或者是按规则来玩耍。
在依恋关系循环与大脑发展的作用下,婴幼儿形成了一个内在信任体系,里面称之为私人逻辑或生活方式。
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内在的信念体系是这样子的,我感到快乐,被关心有爱安全,自信有能力。
看护者是支持的,关爱的,陪伴着我的。
世界是一致的,可预知的,安全的,可管理的,美好的。
被爱的,安全的,有力量的,快乐的。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进一步探讨道德意识发展的构建模块,大脑的这一部分是在看护者对宝宝们给予的第1节,作出清晰表达,并且尊重感受的基础上建立的。
情绪是我们理解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开始我们会这样做,就像我们之前所说过的,我们会对宝宝说,你觉得不舒服是吧,换了尿片后就会感觉好多了。
或者又比如我们正在开车,5个月大的婴儿也坐在车上,也许已经过了中午喂食的时间,但我们还堵在路上,他就会哭,我们就会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饿,我已经尽力了,我们很快就到家啦。
当宝宝正在玩,表现得很兴奋或者很开心的时候,你要大声的把这些情绪的词汇表示出来。
你好开心,你好快乐啊,或者用其他任何的情绪词汇,这是非常重要的,就能够使宝宝学会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情绪。
宝宝不明白我们说的话,但他们知道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丹尼尔西格尔,一位神经系统科学家,他写了很多关于脑科学的书,他把这称之为感受是被感知的,我们的宝宝们懂得我们是理解他们感受的。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些事情,孩子是不会理解自己的情绪的,作为人类,如果我们不曾学会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这叫做同理心,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想孩子拥有的重要品质。
.我喜欢用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假如孩子正在骑自行车不小心跌倒了并且开始哭,我们看到他并没有受伤,那么许多家长可能就会说,哦你没事的,快起来吧,不要哭了。我在想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们明白他们有什么感受,孩子确实是没有受伤,但他们可能被吓到了,或者在朋友面前感到尴尬。
关键是如果孩子哭了,那么他们的感觉一定是不好的,但如果我们说他没事,跟他说这种感受不重要,更糟糕的是甚至告诉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更有效的回应方式应该是把我们看到的说出来。你一定吓坏了吧。或者还可以问你还好吗?允许孩子有这样的感受。
那么幼儿呢,幼儿阶段的孩子常常有一大堆强烈的情绪不让我来成为他们最喜欢的短语。他们想自己做事情,这是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想他能变得有能力能胜任去做事情,然而对于父母来说,这个时期却又常常令他们感到非常沮丧。
我们的工作是去帮助他们管理强烈的情绪,并且学会如何自我调节,这和帮助孩子们回到体内平衡过程非常相似,而这个阶段他们必须开始学会在我们大人的帮助下,自己去完成这一过程,关于。语言在这个阶段很重要。
例如你的宝宝从玩伴或者兄弟姐妹手中拿走了玩具,你看到他就会走过去对他说,你的朋友先玩这个玩具的,我们要还给他。你尽可能友善的,尊重的从他手上取走并归还玩具,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典型的孩子,那么他们就该哭了。
我们常常会想要惩罚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哭了,特别是他们大发脾气,然而这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帮助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感受,发展如何自我调节能力的一个时候。应该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真的很想玩这个玩具。你想和我一起坐在摇椅上几分钟,或者我们看看还有什么你可以玩的吗?
我们不是在奖励错误的行为,我们是在帮助孩子理解,有强烈的情绪是可以的,我们在向他们展示如何自我调节。
我总是向家长们推荐儿童读物,有很多关于情绪的书,对孩子很有帮助,和孩子交谈时,尽量用不同的感受词汇,生气和愤怒,快乐和狂喜,这些单词之间他们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孩子拥有越多的词汇去表达感受,就越能理解并说出他们的感受。
我们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感受没有对错,告诉孩子他们体会不到的感受,或者他们不应该拥有这样那样的感受是没用的。都是人类正常的表现,我们如何处理和对待我们的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导孩子如何管理他们强烈的消极情绪,包括悲伤生气,害怕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做准备,我们可以问这些问题,比如当你伤心生气或者害怕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帮助你,帮助你找到解决方法了。
同样重要的是,为孩子们的快乐,愉悦兴奋,骄傲等而感到高兴。能够使他们看到自己是有用的,有能力并且重要的。
当我们在养育过程中,让孩子认识理解并说出感受,不怕被大人说。我们在帮助他们处理感受,我们帮助他们发展对他人的同理心,同理心是道德意识的基础,完成。对于对和错的认识。这些都能够帮助孩子们发展成为有道德,并且拥有责任感的年轻人。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