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系的教授丹尼尔·弋尔曼提出情绪智力,即为情商。弋尔曼把情商概括为4个方面:1、自我意识2、自我控制力3、自我激励4、人际交往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环境、机遇等占20%,情商占60%。有人认为:智商决定地位,情商决定生死。
影视剧中杨修的形象让人难忘:英俊、霸气、血气方刚、伶牙俐齿、文采出众、机智聪慧。每一次出场,杨修的对白总是胸有成竹、出口成章、铿锵有力。那眼神,那嘴巴,那气势总能压倒一切。曹操一眼就相中了杨修。杨修很崇拜曹操,正如他说的“谁愿意去效忠当今这个连刀都拿不起的皇帝,只有曹操才适合统领天下。”杨修愿意为曹操效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曹操偏爱子建(曹植),一心想让子建为世子,就让杨修辅佐子建。杨修一路护着子建,忠心耿耿,在曹操设出考题准备选世子时,使出狠毒招数教唆诱导子建斩杀门吏,子建不愿滥杀无辜。杨修告诉子建:“你现在和子桓拼的不是输赢是生死,这个纷乱大争的世上,哪里还有恭俭礼让,双手不沾鲜血的道路呢?你以为现在还有无辜之人吗,哪有!” ;为了检验司马懿的腿是否真的无知觉,杨修竟用长针狠心刺入司马懿受伤的腿肉中。;“夜闯司马府”一案,他又教唆子建对大王说谎作假供词,拒不承认是自己带头闯入司马府,诬陷是司马朗带兵闯入司马府。当曹操去探问求证子建“夜闯司马府”到底怎么回事时,子建承认是自己闯的,不是司马朗。
曹操开始对杨修不满。
杨修被杀的导火索是:杨修一语道破“鸡肋”天机,并将口令到处对士兵破解。“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说明曹操把蜀国比作鸡肋,他内心已经萌生退意啊!”曹操这天喝完鸡汤,听到外面的士兵都在吵吵嚷嚷:“快收拾,总算要撤退!”曹操冲出来追查,又是杨修自作聪明,他擅自做主可开始收拾,准备撤兵,大王能不愤怒吗?这等于杨修把曹操进退两难,虚伪恐慌的一面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曹操颜面扫地!难怪曹操大怒,坚决不能再忍了。谎报军情,扰乱军心,押入大牢,必杀”! “鸡肋”一词,杨修和司马懿都能理解为曹操已无进攻之意。但司马懿并没有说穿,故作镇定,等着大王发令。
这也只算是导火索。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
一是过于显露才智,爱抢大王风头。且为了达到某种利益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段,心狠毒辣,敢说敢做。他总能够很快摸透曹操的心思。例如曹操出题“门”内添“活”,杨修很快解谜底: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一盒酥”,即一人一口酥也,以及“梦中杀人”的解析,这些事曹操虽一笑置之,内心却极其反感。曹操有时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轻松揭穿。一连串的事件让曹操考虑到留他今后会造成祸患,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罪名杀掉他。自然而然“鸡肋”一事成了杀他的借口。
二是曹操已经老了,不想再让两个儿子争争斗斗了,大魏内政太乱了,实在心累。曹操起初一心想让子建立为世子,子建又离不开杨修的辅佐。在考验两个儿子的过程中,也逐渐觉得曹植单纯,不稳重,虽有才华,但不具备君王的霸气与能力。而曹丕却有心机表面沉稳仁义,又得群臣之心,具备作为君主的特质。曹丕已经将人心大量收拢,如果曹丕赢了,那么杨修必将与曹丕对立。曹操为了避免将来杨修与自己接班人曹丕的斗争,他决定先杀了杨修。
杨修为人狂妄、锋芒太露
杨修之前对司马懿挑明了说:“大王若千秋万岁之后,你我二人若皆活着,魏国会大乱。你我之争乃是魏国世子之争,二者去一,方可预防内乱。那现在就不要拖延,全力以赴,一决生死,如何?”他是在威逼司马懿,司马懿淡淡说了声:“在下言已至此,主薄保重。”杨修和司马懿这对冤家,注定水火不容。
然而在听说杨修马上就要被杀,司马懿请求大王,他想去牢中探望杨修一眼,曹操很是不解。司马懿说:“逝者如斯夫,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曹操真心佩服司马懿的胸襟和品格,于是答应了司马懿的请求。
杨修却一直视司马懿为敌人,但当司马懿来牢中看望他时,他很吃惊。问司马懿:“仲达你可曾怕过我?可惜了,我们争斗这么多年,我们只能做敌人。”可在司马懿却说:“我无一日视德祖为敌人,像是照镜子,看见你就看见了我自己。”
在这一瞬间杨修仿佛看清了这个残酷而又乌烟瘴气的世道,杨修开始反省自责:这么多年替平原侯子建与曹丕争,与司马懿斗,甚至与大王争,到现在发现他是在与自己争。他对于司马懿来牢中看望他的举动也深受触动,真心佩服了司马懿的才智。他说:“我以为总比别人快出三十里,可正是这三十里却要了我的命,我们都是棋子,都不过是替别人挣个输赢而已。”
这时酒来了!曹操差人送酒拿来的那一刻,他立即明白此乃断头酒。但司马懿还提出也要与他共饮酒,杨修在那一刻也许真的明白了,发现司马懿才是真正的谋士,是仁义之士,值得托付。
一直以来,遇事司马懿能忍,而杨修不能忍。司马懿深藏不漏,而杨修露得太多太早。
对于杨修的死,大予认为即罪有应得,也死得其所吧!司马懿曾为他流泪;子建曾跪地,甚至磕破头皮求大王不杀杨修;曹操做梦后又想起杨修曾大喊“修来解梦啊!”或许是惋惜,或许是舍不得,或许是后悔。
明代李贽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杨修把拯救子建当成他一生的理想,然而“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却又是事实。杨修之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杨修如果要生活在当代,仍旧恃才放旷,狂妄自大的话,即便再有才能,以他的性格和处世之道,恐怕也会落下领导的憎恶,或暗地排挤,找个理由让他灰溜溜走人的下场。和司马懿相比,司马懿深藏不露,能忍能让,是大智大勇之人,而杨修则是个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
@女诀国学情商小课堂 @张大予@国学@国学情商导师@女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