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哢(long)欢新节,泠(ling)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词语汇】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jiàn):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昔日虽家有田亩,但自己并未亲自耕种。
屡(lǚ)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如今家境贫困,春耕自不可免。
夙(sù)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miǎn):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夙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中六句写早起驾车下田的心情以及沿路所见景物。
鸟哢欢新节,泠(líng)风送馀善: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泠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寒竹被荒蹊(xī),地为罕人远: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诗人就跟前景物而联想到古代隐士,决心不顾所谓通达者的非议,要保持自己清高的志节。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jù)乃浅: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讵,岂。浅,浅陋,低劣。《论语·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动乱不安,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蓧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行为,与这种“通识”相比是有“愧”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来进一步申明了这一思想。“保”字,总括全篇,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既自谦又自负,婉折有姿。才开始田间劳动的作者,一方面对这种自然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上为自己的选择进行着默默的争辩。新春田间生活的美好,让他觉得深深地理解了“植杖翁”,但从道理上讲起来,又觉得有愧于像孔子这样的“通识”之人。所以,在诗的最后他问自己,过这种躬耕避世的生活,所保全的难道就都是浅陋的东西吗?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忧道不优贫。”
瞻望邈(miǎo)难逮,转欲志长勤:。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长勤,长期劳作。勤,劳。一开篇就揭出孔子“忧道不忧贫”的古训,对此,作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觉得它过于渺远,不切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他所选择的还是勤勉耕作,自已养活自已的道路。
秉耒(lěi)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秉,手持。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当春到江南的时候,他不误农时,手持农具去到田间,愉快地劳作。一个“欢”字道出了诗人劳动时的愉快心情。一面自己在那里“欢时务”,另一面又去“劝农人”努力耕作,他和农人相处得很好,从“解颜”二字来判断,他对农人的态度是非常和蔼的。
平畴(chóu)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平畴,平旷的田野。畴,田亩。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这是篇中佳句,历来为人称道。苏轼在其《东坡题跋》里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苏轼的话有道理,这样的诗句是来自田间劳动生活的,没有劳动的体验断乎写不出这样的诗,也看不出它的妙处。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里说他自己是怎样才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的:“仆居中陶,稼穑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禾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及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张表臣赞扬陶渊明“善体物”,这是不错的。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田间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禾苗是他看着长起来的,是他的劳动成果,他当然关心,喜爱,对禾苗充满了感情,并寄以丰收的希望。所以当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的时候,他看见禾苗在远风中摇动,饱含着盎然的生机,感到十分可爱,这才触景生情,吟出佳句。用清人沈德潜的评语来说,这叫“一时兴到之言”。他说:“昔人问《诗经》何句最佳,或答日:‘杨柳依依’。此一时兴到之言,然亦实是名句。倘有人问陶公何句最佳,愚答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亦一时兴到也”(见《古诗源》卷九)这是乐于归耕的田园诗人才能感觉到的生命消息,才能发现的美学形态。一经感觉和发现,便成自然浑成的妙句。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两句是说虽然还未预计到一年的收获如何,就是眼前这些情况便足够自己高兴的了。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曲笔达意,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欢笑。劳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收获,那一过程本身,其实就寓含着生活的意义。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行者,行人。津,渡口。《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孔子那种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这是一个颇有些幽默意味的联想,它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陶渊明仍是不能全然忘情。虽然自己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但对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从心底里还是存有某种希冀。新的劳动生活固然可以使诗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喜悦,开颜于田间,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仍有苦闷。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相与,结伴。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心中有苦闷,陶渊明能自我排除,他毕竟是个达观的诗人。每天劳动归来,同邻人饮酒取乐,然后唱歌掩门。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lǒng)亩民:聊,且。陇亩民,田野之人。吟咏着诗关上柴门,聊且做一个象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吧!诗人“谋道治世”的愿望未能实现,有愧于先师孔子,但他并不肯就此罢休,不再谋道治世,他是在等着时运和机会,一旦天下有道了,还准备出仕,去做一番谋道治世的事业。当“陇亩民”是暂时的,可以说这时的陶渊明是身在陇亩,心在四海。体味这个“聊”字,它仿佛是诗人内心世界洞开着的窗户,可以窥见他欲言又忍的内心秘密。黄文焕恰当指出:“长吟者,非真自弃于陇亩者也,不得不聊为之耳,胸中道德经济之怀,岂易向人道哉”(见《陶诗析义》)。
【意译】:先前曾听说村南的田地肥沃,当年竟没有前去耕翻。现在既然像颜回一样贫困,春耕时节岂能自在悠闲?早晨将牛车驾好,登上程途,已经情飞九天。鸟儿啼鸣,欢迎新的节令,清风送来沁人心脾的余寒。寒草复盖着荒废的小路,少有人来,远离烦嚣的人间。所以那位植杖而耘的老人,才悠然自耕,不再回还。我所识事理也许愧对“通识之士”,所要保全的难道那么简单?
先师孔子曾留下教训,忧虑道德不够而不忧虑困贫。仰望先师高远得难以跟上,因愿终身劳作躬耕辛勤。手执犁锄愉快地按时耕种,高高兴兴地劝慰农人。平旷的土地吹来远方的风,苗壮的麦苗也仿佛在欢迎新春。虽然今年的收成难以估量,从事农活已经带来很多欢欣。种田人有时休息一会儿,没有过路人来将渡口探询。太阳落山相伴着归去,提着酒壶去慰问近邻。长吟诗句将柴门掩闭,姑且做一个耕田的农民。
【赏析】
本诗作于陶渊明三十九岁。隆安四年,渊明三十六岁,入桓玄所辖州府任职。隆安五年冬,母丧返归,自此退职。次年(元兴元年),进占荆州的桓玄又进一步攻陷京师,称太尉,总揽朝政。国事无望,使陶渊明坚定了躬耕自资的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两首诗便是元兴二年亲自参加春耕之后的作品。将南亩田含取名为“怀古”,体现了追慕古贤而亲耕的意思。
诗题中的“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的意思。所怀的对象,都是当年与孔子有过思想冲突的隐者。这事实上,也是作者自己有关“出世”或“入世”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诗史上,不乏怀古之作,或登临怀古:或古沙场怀古,内容多种多样。陶渊明的这首怀古诗与众异趣。他是在田舍怀古。别人怀古多半是在游山玩水的时候,陶渊明怀古则是在劳动流汗的时候。他的“怀古田舍”诗反映着自己的田间劳动生活,带有泥土的芳香。
这是一首颇有名气、受人喜爱的田园诗,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作为一位才德出众的文化人,从出仕到归隐诗人经历了一段很不寻常的过程,从本诗中也可窥视出来。
同时这首诗是以劳动为题材,先说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劳动,道出自己对劳动的看法,次写在劳动中体验到的喜悦,然后写因劳动想起古时候的隐者长沮和桀溺,最后写劳动归家后的情趣和心情。诗的各部分内容都未离开“劳动”二字,诗人围绕着田舍劳动在构思,把他要表达的思想逐步展示出来。
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第一首写返耕而陶冶于自然的愉悦,折射出原先官场的不洁与自己的不畅。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第二首是因为意犹未尽,写农事与交往的欢欣,由转志长勤委婉道出忧道不忧贫的本心。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这种境界的极致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本诗受到历代佳评。清·王夫之称云:“通首好诗,气和理匀”。
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这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乱世”出伟人、名人。这只是一方面的“成因”,即常说的“外因”。我们还知道一句名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主要的。陶公的内因是什么呢?是他经过长期历练和陶冶最后铸就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也即他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他成为“名人”的脊梁。
诗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一帧情景交融、美轮美奂的江南好画:鸟鸣、新节、冷风、寒竹、平畴、良苗、日入、长吟,从早至晚,从景至人,无不历历在目,呼之欲出,美不胜收!读之如同含饴,甜滋滋,乐而忘忧。
【辑评】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即理愧通识”二句)往田舍乃着此闳论作结。躬耕之内,节义身名,皆可以自全,纵不能为颜子,不失为文人。“保”字总括通首,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自谦自负,两映生姿。
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三:(“鸟哢欢新节”二句)“欢”字、“送”字,巧丽天然。
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无心标置,意境自合。“泠风送余善”,泠风何善?此非轻裘重带语,即是凭流弄月,胸次通乎寒暑而如一者也。人谓渊明得道,庶或有之。
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题陶渊明诗》: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
锺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秉耒欢时务”二句)谭元春曰:非老农督课不知解颜之实。锺伯敬曰:实历虚怀,仁人心口,惟老杜能体贴其妙。(“平畴交远风”二句)谭元春曰:语天时物理,灵通异常,宜昔人以为佳。又曰:“交”字可知而不可注。良苗怀新,语有分寸,妙在“良”字。(“即事多所欣”句)锺伯敬曰:“即事”妙,唐人取为诗题,然前此未用。(“壶浆劳近邻”二句)锺伯敬曰:上语蔼然,此语洒然。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平畴”二语写景,神到之句,写物者摭实,写气者蹈虚,便已生动;若写神,谁能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