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明静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Edelweiss
▼
今日导读
她曾经历过抑郁,好几天没有合眼、丧失所有兴趣和动力,病中的她不断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同时艰难地熬着。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走了出来,在她康复之后,她成为了一名郁金香的志愿者,并接到很多郁友的求助。
这些问题各式各样。有的时候,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郁友,会反复多次询问。抑郁中的人就是这样,有着一颗痛苦和急迫想要好起来的心,那是在绝望中,急着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渴望。
她深深理解郁友们急切求助的心情,于是她整理了她在回答郁友过程中最
常被问到的几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人们,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个被抑郁症困扰的人都会面临。若你也在困扰着,不妨看看这位“过来人”是如何面对的吧。
(回顾第一期问答:一位抗击抑郁的“过来人”,回答郁友最关心的8个问题)
(以下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问题一:你这次生病多久了?你是怎么康复的?
我自2018年3月份发病,到2019年5月份躯体症状基本消失,前后历时一年有余。
至于我是怎么康复的?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我很理解,郁友都很想找个参照物,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阶段。所以我建议你阅读《渡过》和《回到人间》这两本书,还有抗郁组织的各个公众号,如郁金香阳光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康复故事。很有可能,你可以找到一款和你类似的。
而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生下来基因不同,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同,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即使是接受一样的养育,即使在一模一样的环境成长,个人对环境的感受、理解、接收、应对、内化……也都不一样。
因此别人的经历和康复方法,永远只能够做借鉴和参考。你不可能做到亦步亦趋,而盲目照搬,也没有意义。
所以,当你想要不停地追问别人是怎么生病的、别人是怎么好的。不如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是真的想得到方法和帮助吗?还是想从别人的痛苦当中再次反刍自己的痛苦?
如果是前者,去看书,去群里看志愿者的分享,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借鉴、学习、提升、疗愈和成长的方式。
如果是后者,那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享受痛苦?这个痛苦可以让自己逃避什么?
问题二:抑郁症是天才病吗?是不是只有优秀的人才会得抑郁症?是不是想得多的人才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只是一种病,一种病,一种病。
任何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就像任何人都有可能得感冒一样。所以,请不要污名化抑郁症,也不要美化它。
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之一在于此病的特异性。其他疾病,影响患者的只有躯体症状,而患者的意志、思维、心理等等是没有受影响的。
而抑郁症患者在身体受到重创的同时,思维、认知和意志同时一并被削弱或剥夺。
这是抑郁症患者最悲惨的地方,也是在疗愈的过程当中,自己和家属都需要明确的一点。明确这一点,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些弯路。
对旁观者来说,无需理解,无需感同身受,只需尊重。你没有经历过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少评论,少下判断,这样也会显得比较有素质。
问题三:你现在完全康复了吗?
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首先请告诉我你对完全康复的定义。如果你说的康复是指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甚至比生病之前更好,那就是康复了。如果你指的是彻底痊愈、永不复发,那我不敢肯定。因为饭吃饱了,肚子也会再饿。感冒好了,也可能再得。
在我现在看来,疾病是一个提醒,也是生命整合重建的机会。
成长了,病好了,自己和家人更幸福了。所以现在我可以真心实意地说感恩得病的这段经历。
同时,病程期间的苦难也是真实的。我会感谢苦难吗?不会!痛苦始终是痛苦,只有受虐狂才喜欢痛苦。走出来,病苦转换成了生命的养分,这时我们才感恩。
问题四:怎样才能彻底完全的康复呢?
人人都有病。不是这病就是那病,不是大病就是小病。佛陀说人人都在颠倒妄想之中。
怎样彻底完全的康复呢?
唯有学习,唯有成长,唯有放下颠倒妄想。从经典中去寻找答案,从古圣今贤的生命中去寻找答案。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一样,每个人生命成长的路径也不同。尝试、寻找、坚持,走就对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