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一谈朋友们。
一个男孩子,一米九几的大高个,但是学历不高,技校出身,我的初中同学。固有的印象中,技校大多是一些不成器的孩子,他初中也不爱学习。毕业后一直保持联系的原因是:他很上进!
有一些人生来就适合体制教育,会读书、擅长考试,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走这一条路。后来聊天又谈起学习的事,他已经考过了技师的等级,正打算考证书。我不太懂那些,只是如今他在二三线的小城市里能做一份月工资6000-7000不等的工作,还是在实习期。
有个女孩,乒乓球相当不错,我们两个初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她原先想考体育专业,她爸爸觉得女孩子家应该安安分分读读书。后来,她也顺利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参加了田径社,每天跑的步比我一星期走的路都多。学年末她告诉我学校打算让她去参加竞赛,结果是,她一个瘦瘦小小非体育专业的小姑娘拿了省亚军。
一个有钱人家的男生,有钱到他考大学的时候父亲整整给学校捐了一栋教学楼的钱,这是我高中同学。我原先以为有钱人家的孩子大多桀骜不驯,其实不然。他高中便是广播站站长,举办过的活动不在少数,后来又进了模联加入学校队获得过省冠。他给合大杂志社投稿,是我高中时期外面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大概不久后就要出国进修了。
一个女孩,普通家庭,长相也普通,成绩也普通,但她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她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和她无话不谈。这是我大学同学,最开始和她并不熟悉,慢慢的发现她去哪都有朋友,就连来到一家我几乎不曾注意的小店铺,店主也能跟她叙叙旧。她常常自嘲,说自己也很苦恼——明明刚认识不久的一个女孩非要把她带回家让她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这让我听了哭笑不得。我有观察过,她善于引导他人把不开心的事慢慢说出来,善于倾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个人认为,这很难得。
还有很多,有机会继续讲吧。
我记得有一个up主采访蔡康永老师的时候提到,很多朋友都是你“顺便”得来的,这些“顺便”得来的人际关系你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得了的。比如,一个小男孩长大,爸爸妈妈的朋友就是他顺便得来的人际关系,再后来上学,学校给予他一个能够结交朋友的环境,朋友介绍朋友这都是顺便得来的人际关系。而真正属于自己争取的,是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去年冬天特别火的电视剧《锦衣之下》,除了陆绎和袁今夏来之不易的爱情以外,今夏的师傅——六扇门捕头杨成万,曾经在皇室做过锦衣卫,于是今夏能认识谢百里(谢霄父亲)。除此之外,今夏随着陆大人而不断认识包括小阁老在内的数位宦官人士。当然,今夏的身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是主线剧情……
其实在很多影视剧播放之后很多人感叹没有那么幸运能遇得上男主一般的人,但却很少有人看得见女主本身的闪光点。女主低智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能力本身就不低。这也就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后来遇到的人,大多同我一样。
如果你正在努力,请务必坚持下去,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日子,也还不错,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