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作者:杜牧 (唐)
看到这首熟悉的七言律诗,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可许多人不清楚的是,我们现在所过的清明节,是与寒食节合二为一的节日。
说起清明节,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寒食节,就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大约在清明前后,是日初为节时,不点火,只吃冷食,故称为"寒食节",而在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直到唐朝,因两者日子相近,才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两者没有合二为一之前,古人对于寒食节的重视,尤甚于清明节。因为它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纪念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的一个节日,这种精神就是“唯诚唯信,功不言禄”。
春秋时期,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征得母亲同意带着母亲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
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
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
相传,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曾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唯诚唯信,功不言禄的高尚情操,才是我们老百姓至今仍怀念他并纪念他的原因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雨夜小筑(yuyexiaoz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