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以前,我最讨厌上语文课。死记硬背和写作文,都是我的死穴。
考上华大, 暗自庆幸终于能结束语文课上的煎熬, 却在大一的课程表上赫然看到了语文课.
01
大一, 还没有逃课的胆子.
第一节语文课, 带着自从领到手就从未再次翻开的崭新语文课本,默默地坐在了教室的最后一排。
默然铃响,随之走来的是一位身材微胖的女人,留着和男生一样的板寸,一双明眸桃眼前挂着厚厚的眼镜片,透露出威严和学识。放下水杯、挎包,打开讲义,拿起粉笔,飞快地在黑板上书写“朱鸿”二字,然后推上高处:“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这是我的名字-朱鸿。老师或者姓名只是一个称呼,我更愿意和你们成为朋友。”
暖暖的开场白, 我心里想: ‘作为朋友的我, 距离是不是太远了? 算了, 无所谓, 我又不和语文老师做朋友. ’
02
第一堂课,是晚上。
首先播放了动画片电影—《狮子王》。随着教室的灯渐次熄灭,悠扬的旋律响起,我也被渐渐地带入情节。
那年我18岁,还是个大男孩。耳边还清晰的响起初中的自己吵闹要看动画片时,父母严厉禁止的声音。
这是进入高中后我第一次重新看到动画片. 影片的主人公—辛巴, 早年经过叔叔各种设计的毒害, 最后依靠友谊和勇气夺回了自己王位. 完整的情节和有爱的画面深深感染了我。
播放完的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童年所坚持的东西。
老师挨个解读电影中的人物. 还记得电影中有辛巴的父亲不让他和鬣狗争斗的情节,老师说:“对手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的实力。 ”
从那以后,我一直按照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寻找有挑战的方向。
语文课程采用电影——分析——作业的循环模式,一周下来, 我觉得时间过得最快的就是语文课程。
朱老师不仅对电影人物进行贴切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常常结合实际生活, 延伸道理。有一次,老师突然伸出右手: “你们看到的是什么?”, “手掌啊。” 疑问挂在脸上。“但是我看到的是手背。”然后老师讲道: 看问题角度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脑中不再是高中时代非黑即白的世界。上课时我的座位也从最后变到中间,后来还和一些同学抢占第一排的位置。
03
平常有机会,朱老师会邀请我们聊天. 几颗糖,一袋瓜子,一杯可乐。
还记得一块儿和老师讨论的历史问题: ‘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放在当下,谁的适应能力会更强大呢?’、‘刘关张中,为什么刘备能当大哥?作为外人的诸葛亮,是如何摆平三个人的?’……每一次都能听到朱老师透彻的解读。
有一次和老师一块儿在凤林餐厅吃饭,老师坚持要把自己碗中的米饭吃完。对我解释道:“这是从苦日子过来人养成的习惯—不能浪费粮食。”吃完后笑着指给我看,心满意足的说:“光盘...” 我也随着拿起筷子, 把剩余的一点米饭吃光。
两年后,国家开始提倡“光盘行动”。
05
13年华大毕业, 老师来的那天,我们抢着和老师合影留念。
老师带着一贯的微笑,和我们一起沿着鹭岛往前走,说笑间就到了校门口的大榕树下. 平常自己骑车上课都嫌远的路程, 那一次感觉好近。
老师和我们一一握手告别, 爽朗的笑着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见了…...”
回去的路上, 我们仍然轻快地踩着灰色的石板路, 有说有笑。
因为都觉得: 再见, 不难.
如今,已过四年.
只记得老师那天在路上说过的话:”我们的友谊像可乐——味道淡,却长久.”
06
现在, 我在北京, 是北漂一员。
工作中遇到难题,心情不好的时候, 脑中常常浮现起老师讲的那些话, 让我的思考闪进灵感的光芒。
如果有机会,我想对朱老师说: ”上老师的语文课, 很幸运. 有老师这个朋友,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