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学习和辅导班、兴趣班
父母需要留心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把处理这件事的权利交给孩子。
我们不给孩子压力和批评,而是给予激励和鼓舞,让学习或兴趣班对他的生活有实用价值。
当我们看到孩子发展处错误的价值观,可以和孩子友善地讨论,不要有丝毫的批评。可以说“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你想一下,关于……”“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你猜猜情况会怎样?”
开诚布公的讨论不会引起孩子本能的反抗,多提出各种可能性,让孩子思考,这种客观、全面的处理方式,是培养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断的重要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和孩子都会发现,孩子能够形成对他现在和将来最好的能力和价值观。
11、分清同情和怜悯
当孩子承受苦难,要同情,但非怜悯。
同情传递出的信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同情是就事论事。
怜悯传达出: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怜悯是无原则地可怜人。
12、一视同仁
我们通常认为,对孩子赞赏或惩罚,应该因人而异。但其实,孩子们会联合起来,用他们的方式反抗大人。
出现不良行为,如果我们惩罚其中一个孩子,就很容易鼓励其他孩子告密,孩子们都想得到父母的褒奖,有了这样的机会,孩子们就容易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所以,惩罚一个孩子,其实是加强了孩子之间得竞争,让孩子们对立起来,是在激励孩子们寻找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合作和贡献,没有人可以一直得到他人的认可,总是寻找他人的认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目标。
当我们把贡献作为目标,就容易达成,并产生和谐。当我们鼓励竞争时,我们是在强化孩子的错误目标,“好孩子”做的好,并不是因为他想做个好孩子,而是因为他想必别人好,以便让自己领先。他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大家的共同利益。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群体对待,一视同仁,就能有效规避没必要的竞争。
这种方式和传统的竞赛精神、道德标准、个人喜好大相径庭。
如果有孩子发出异议,父母要坚定自己对于公平、不公平的理解,孩子的概念也来自于我们。如果我们自己认为一视同仁是公平的,那么孩子们就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而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样,孩子们就能学会相互尊重,而不是竞争和敌对。
如果我们把孩子们放在同一条船上,不管是谁的行为,都由全体一起承担和负责,我们不认可或评论其中任何一个人,他们就不需要贬低或抬高对方,这样的动机就失去了意义。
13、孩子咬指甲、尿床
孩子咬指甲通常在表达愤怒、紧张和反抗。这个习惯本身不是问题,只是表现。责骂、羞辱、组织都是无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平常心对待,和孩子轻松、友好地聊聊,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
14、游戏
大孩子非常需要和把爸爸妈妈共同的游戏时间,能促进家庭和谐和相互了解。
15、孩子爱看电视
当我们不让孩子看某个电视节目,就引起了权力之争。
我们不能杜绝孩子看电视。相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气氛轻松时互相分享感受:“你对这个节目有什么看法?”“他那么做明智吗?你觉得其他人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他还能怎么做?”引导孩子主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