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个习惯,每逢考试都要整理抽屉衣柜,大考大整,小考小整。想想那样的场面还挺滑稽的,第二天就要上战场了,周围的同学都在埋头苦战,而我一个人悠然自得地把桌子抽屉文具擦干净,书一本本整齐摞好。我一直认为这是“临阵打退堂鼓”的懦夫行为。
后来看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才理解了这种在紧张时候停下脚步磨刀的心理。这也正是“断舍离”的核心,通过收拾物品整理内心的混沌,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整理破烂儿来整理内心的破烂儿,梳理思路和情绪。
这本书的名字简单而寓意深刻。“短”即断绝想要但其实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舍”即丢弃破烂儿们。“离”是最终达到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由空间。
“断”最为彻底,从根源切断烦恼的来源。前两天英语课看了一个喜剧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英文名是《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更恰当得翻译应该是《一个购物狂的忏悔》,但是如果这样翻,我们恐怕会觉得更奇怪了。购物需要忏悔吗?不偷不抢多买点东西又何罪之有?感谢马云,我们过上了比皇帝贵妃更为享受的生活,轻点鼠标,好吃的好玩的就有人给你送货上门。毫不逊色于阿里巴巴是各个实体店层出不穷的庆典折扣大减价。但我们有多少次冷静地问过自己:这个东西非要不可吗?这个东西适合我吗?
“断”包含了一个购物理念:主语永远是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购买一件物品,是因为我现在需要它,它是适合我的,不是因为它在促销,也不是为了以后用得到。认识一个姑娘,一条裙子一件衬衫都会挑选一两个月。个人追求不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她一样“精益求精”,但至少买到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为了弥补没有买A的遗憾,而买BCD来代替它的位置了。“这件物品用得那么快,买多点,马上就会用到的。”所以时常我们会“囤”卫生纸、“囤”牙膏、“囤”保鲜膜......似乎被它们包围我们有了无穷多的安全感。我有一次从网上“囤”了一箱卫生纸,起初很开心,慢慢地觉得它们越来越碍眼,恨不得立刻用完它们,当终于把它们“消灭”完的时候,我长长舒了一口气,一下子解脱了。现在想那时候的我真够可笑的,楼下超市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干嘛要囤积那么多,况且东西一多,浪费掉得也越多,并没有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如果下次大减价你还忍不住要“剁手”的话,请你在买之前研究下美团、当当、淘宝优惠背后的营销策略☺)
“断”的另一个极端是“守财奴”。这里并不是要你不花钱,而是抛去价格的诱惑,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对自己的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投资,增加多重的人生体验,发挥金钱的正面价值。
“舍”是对既有物品的理性评估和取舍。随手在淘宝上搜一下“收纳”,各种盒子箱子五花八门,但是收纳并不是“舍”,而是物品的移动整理。
那么怎么判断一件物品应不应该舍弃呢?经常能用到的物品自然好取舍。难以判断的是非日常物品或者是日常物品里繁多的替选项。纪念品?礼物?衣柜里多的数不清的大衣?各式各样的鞋子?“女生永远少一件衣服”,这句话怕是说出了很多女生的心声。但仔细想一想,是衣服真的少还是不知道该穿什么呢?大多数人是后者吧。所以,现在,打开你的衣柜,把你的衣服全部拿出来,把上个季度没穿过的衣服挑出来统统打包。我相信你一定会舍不得的。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呀!这时候的你像是一个霸道的皇帝,霸占了三宫六院的女子,任它们期期艾艾、年华老去。虽说一件物品,你把它扔在一边和精心保管是有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程度,从实质上讲,它已经是垃圾了。所以如果你舍不得的话,可以选择赠给需要它们的人,给它一个更好的归宿,让它发挥真正的价值。
最难丢弃的莫过于纪念品和礼物了吧。纪念品是美好的回忆,礼物是朋友的心意无法辜负。但无论一开始多美好的回忆,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好比搁久了的已经变味了的美味食物。并且礼物是用来传达情谊的,当它被送到你的手里,它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与其守着它们怀念情谊,倒不如真正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留下一些最珍贵的,剩余的送给真正需要它们的人。
剩下一类难以舍弃的是80%的备用品。根据80/20法则,绝大多数时候靠20%的物品就可以应付生活了。也许你会说,如果都留下,不就可以保证事情万无一失了吗?但其实,东西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我还需要***”和“必须要管理”的窘境。这其实和我们的性格有关系,希望确保万无一失、害怕冒险承担风险。广而言之,做事情容易陷入“过度准备”的境地。所以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种对未来乐观的心态。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跳出舒适区的自我探索。
“离”更像是“断”和“舍”之后带来的一种全新状态。前两步是为你的生活做减法,那么这一步就是为你的心灵做加法了。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物品,往往是内心中自我形象的外化。尝试用真正喜欢的、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慢慢地潜意识会告诉你,你值得用这样的物品,你内心中的自我形象也就随之提高了。
现代人常常抱怨信息太多,不知如何选择,最后陷入焦虑中。那就找到几个你认为靠谱的信息来源,把其他的都屏蔽掉好了。当你收到的信息有限时,你才能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并且多关注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做到“知行合一”。这也算是脱离对信息的执念,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做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