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㉘-㉙
㉘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㉙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夫子这里来了一个人,是一个童子,小孩子。这个小孩子来自于一个叫互乡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民风败坏,人性丑陋,难以教化,这是众人所知的事情。
这个小孩子来见孔子,孔子很有礼貌地问孩子,说:你来这里有什么事情吗?”他说:“我的父亲让我来问孔夫子一件事情?”孔子说:“什么事情?”他说:“我的父亲想让我问问,多大的年纪才可以学习?”
孔子笑了笑,说:“不分年纪,只要识字,只要可以听懂我所讲的话,我所讲的仁义道德就可以了。”这个孩子很高兴,他说:“我将来可以和您来学习吗?”孔子说:“当然可以。”然后这个小孩子就离开了。
离开了以后,孔夫子的学生非常地不解,有困惑,就问老师,说:“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如此难以教化,您怎么还要见一个孩子?”孔夫子说:他是清净的,他是想要学习的,我怎么能不见他?如果我今天不见这个孩子,那么以后所有的人就都知道了,互乡这个地方的人是不能来见我的,因为我不见。
那你让这些人以后还有机会得到教化吗?你让他们将来的路去向何方呢?我不管这个孩子过去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管他将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一刻他诚心想要来学习,他想要来净化自身,他有求学之意,足矣。我就会去教化他。”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无法交流,这个童子被孔子接见,门人很困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与:是赞成帮助之意。“与其进也”,我赞成帮助他的进步。“不与其退也”,不赞成他的退步。这句话我们再来理解一下。
孔子说:“我们只帮助一个人进步,我们只赞成一个人进步,但是不去帮助他的退步,也就是说想要进步的人,我们都要去赞成,我们都要去帮助,无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唯何甚?”何必做的那么过分呢?这句话指的是他既然想进步,难道我们要如此的过分?他想要进步,我们不去接见,不去帮助他吗?可以看到孔夫子内心的仁德。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洁己:修正自身,修正自己之意,人只要想修正自身以进步。“与其洁也”,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修正自身。“不保其往也”,我们不要去管他的将来,也不要管他的过去,我们只要他当下诚心诚意地,想要去修正自己就可以了。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要来体会了,说一个人想来这里求学,我们不看他过去所做的事情,同时我们也不去执着未来的事情,说我们教了他,他要不会,或者教了他回去以后,他不照着做,不照着修,不要去担忧。我们只关注当下,他是否诚心诚意地想要来学习。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生活当中想要教会他人技能,想要教会他人知识的时候,往往都会有这样的顾虑,说他过去那么笨,他学不会怎么办?他学了以后将来他要不照着做怎么办?
比如说我们是做老师的,有一个孩子问我们问题,这个孩子那么调皮捣蛋,我告诉他,他能听得懂吗?听得懂他能照着做吗?我告诉他又有何用?这都是不正确的想法,这都是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所以孔夫子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不要去管一个人的过去,我们也不要去执着一个人的未来,只要他当下是想要修正自己的,想要进步的这个就够了。
我们在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一个员工他只要当下是想要进步的,我们不要在意他过去的不足,不要在意他过去的过错,我们也不要担心怕他学不会。我们努力地去教之,我们努力地去帮助他,我们努力地鼓励他进步,相信他是可以的。
而不是我们自己就开始给人家划了界限,说他学不会,学了也不会去做,这都不是一个想要帮助他人的思维。
此刻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一个内在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揪住别人的过错,不会抓住别人过去的不足,不会因为这个人,这个地方有不好的名声,我们就不去理,我们就不去教,我们就不去帮助。
同时我们也不执着他的未来,这是一种潇洒,这是一种自在。有的时候我们总是去执着,说我教了这个人,我就一定希望他优秀,我就一定希望他变好,我就一定希望他成才。
我们只是坦然地做好当下的事情,只要对方想学习,想要修正自己,我们就去教他,但是未来我们不期盼不执着,如此内在既有仁德,我们的内在又是潇洒自在的。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里提出了一个反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我们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仁远乎哉?”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如果想要仁,就已经达到了。
所以告诉我们仁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其实说远很远,说近很近,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想要仁,其实仁就已经到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好理解这句话:说我自己想要仁,我内心是要有仁德的,我要去帮助他人,就这一念仁已经到了。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想要去帮助他人,那么帮助他人的结果无非有两个,第一个帮助成功了,他得到了我们的帮助;第二个我们帮助没有成功,对方并未得到我们的帮助。想要去帮助他人,无论结果成功与否,仁是不是已经在这个事情当中了。
我们内心仁已经有了,我们再扩大范围来讲,无论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说德、说道、说中、说和、说信、说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都是在这一念之间。
我们自己当下的心念是诚的,那诚就在其中,我们抱着信,不自欺,不欺骗他人,这样的心念去做事情,其实信字已然在其中了。
说我们自己抱着德去做事情,我心念要怀着德,做任何事情,我都要符合仁德,符合德行,已然德就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了,就已经在那个事情当中了。
所以我们听上去仁、德、诚、信,一切符合道的品质皆在其中,也都很近,都在这一念之间,听上去它就是如此的简单。念头到了,我们的仁已经在心中,但是难,难在这个转念上。
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知道什么是仁,什么是德,什么是信,什么是诚,那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还有那么多的欲望,因为还有那么多的贪婪,因为还有那么多的情绪。所以难它只是难在转念之间。
我们再举一个具体事情,说戒烟、戒酒,这件事情难不难,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一念之间就可以放下。说我现在就是不想吸烟了,我就是不想喝酒了,好了,这一念我们已经戒除了,这是对于已经心念到达这个地步的人,一念就放下了。
可是对于有些人他就很难,为什么呢?还有贪欲,有的人说生意失败了我放不下;有的人说感情失败了我放不下,我很痛苦。
有的人说他人伤害了我,我放不下,我很痛苦。对于能放下的人不就是一念之间吗。我已然放下了,哪有什么伤害与否,只是缘聚缘散而已,你看,这一念就到了。
可是对于很多执着在其中的人,还依然有贪恋的人,这一念很难转,我们每天不停地学习,我们每天不停地在修身,不就是在不停地转念吗?一种叫顿悟,一念即到,马上放下,一念即仁,所有做的事情当中仁皆在其中,这是顿悟。
那我们不能顿悟的朋友,我们就来渐修,我们每天学一点点,每天修正一点点,这就是渐渐修行的过程。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粉丝朋友在分享,他说以前总是听到家和万事兴这句话,我只是看到了这句话,我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它的含义。
可是跟着学习跟着修行以来,每天不停地听着线上课,听着《论语》,突然有一天懂了,“君子和而不同”,原来重点在不同,说我跟我的老公有不同的性格,跟我的孩子有不同的喜好,跟我的同事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工作方式。
他说原来这个才是对的,因为大家各不相同,所以才形成了团队,形成了家庭,他自然就可以做到和了。
注意!哪里发生了变化呢?是不是念头变了,是我们的心念变了,我们的认知变了?我们知道了,原来想要达到和,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去做,只是我们的心念转了,懂得和而不同才是对的,就是因为有这些不相同,所以我们更要去和。
并不是让所有的事情开始变的相同,思维变的相同,性格变的相同,只是我一念之间转了。和,离我们远吗?一念即到。我们每天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修身,不停地护住自己的念头,叫做善护念。
护住自己的念头,不被情绪所转,不被欲望所转,不被自己的标准喜好所转,这个时候我们就是仁,就是德,就是诚,就是和,所有的符合天性的,符合圆满的,符合道的皆在其中。
所以仁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念即可以到达,如果还不能到达,那我们就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修正自身,我们每天在学习都是在转念,每天在修身都是在转念,当我们浸润在其中之时,仁即将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