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篇文章中说到,那些没有被剩下的人在面对适龄异性的时候,TA们想的是“对方只要满足自己最为重要的一个或两个条件就够了”。
掌握这个原则,就相当于掌握了降龙三掌(我们不要十八掌)中的第一招。
当面对众多选择对象时,许多人本能的产生了“选择恐惧症”,不是因为选择对象太多的缘故,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缺乏一套清晰可靠的价值衡量系统,也就是说没有清晰的价值观,使得在权衡每个选项是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若是只给你一个选项,那么是没有的选,其实是别人剥夺了我们选择的权利,但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常见的是不止两个以上的选项,有时候有很多选项,这时蒙逼犯迷糊自然而然产生了。
无论是你逛商场买衣服、逛书店买书、进超市买零食......,每一个细微细小的选择最终都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但,既然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原因,那么“选择恐惧症”这种“病”我们就有“药”来治——通过不断的完善锤炼自己的价值观,比如面临任何选择,都问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以此来打磨迭代自己的价值认知,最终促进选择质量的提升。
而“对方只要满足自己最为重要的一个或两个条件就够了”就是你清晰价值观具体体现。
</br>
02
降龙三掌第二招:添加必要的条件。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必要条件”(先形成共识,然后才有共为)。
在数学中简单的定义:有命题p、q,如果p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例如:x=y推出x2=y2,则x=y是x2=y2的充分条件,x2=y2是x=y的必要条件(x为负数,y为正数时,不能推出x=y)。
生活中我们掌握一个句型“只有......,才......”,就可以简单的认识什么是“必要条件”。
例如:一个制度、一个政府,只有不断地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这里的“听取批评意见“是”不断改进工作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即“听取批评意见”只不过是“不断改进工作和进步”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是只要“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
为什么要解释什么是必要条件,在上篇文章中说过,剩男剩女在选择适龄异性时,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若添加的筛选条件是没有必要的,那么面临的就只能使自己“没有对象可选”。
比如在200万人口的例子中,五个条件筛选后的适龄异性就只有320人左右,若再增加几个条件,将会面临无人可选的境地,这还只是在不考虑对方也在挑的理想情况下。
也就是对选择条件进行再筛选,剔除非必要的条件。
比如提到的:长相、身高、学历、收入、有趣、性格、才艺.....。若你的要求是“学历”,那么,你需要知道学历越高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工作要求越高;学历越高的人,工作压力较大,但大多数情况下收入也比较高;学历越高的人,对婚姻关系的认知越清晰和理性......,套用上面的句型,即只有高学历,才较大可能有较高的收入、良好的生活品味,以及对婚姻的理性认知。表达的是条件的必要性。
而不是只要有高学历,才能有较高的收入、良好的生活品味,以及对婚姻的理性认知。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出: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是收入、认知、品味的必要条件。所以当你选择“学历”的时候,“收入、认知、品味”这些就属于可以删除的选项。
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但也应该清楚那条件必须是“ 必要的条件 ”。
</br>
03
我知道你心中可能存在一些疑问。
- 疑问一,我就不信这些当初他们都想到了?
不愿意相信别人能想到,间接就说明了你自己也没有做到都想到了,这只是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有一个事实是:那些做出高质量选择的人,不是“什么都想到了”,只是尽可能的做到“想到并找出那些必要的条件”。因为无论是谁,何时做出选择,都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也就是对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后果。所以,即便做的选择足够正确,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成功的概率更高,不是吗?
追求百分百成功是不切实际的,那么追求高一点的概率是可以做到的。而剩男剩女之所剩下,很大可能是由于把太多没有那么必要的条件加进来,高不成低不就,使得同龄异性几乎全部被过滤,也最终被别人筛选过滤。
当我们事后讨论那些成功案例的时候,并不是聚焦于案例本身,而是要去学习案例中的人,那时那刻确定了什么样重要条件(第一招),并且是如何想到添加哪些最为必要的条件的(第二招)。
- 疑问二,很多人有选择恐惧症原因是想的多太累?
比如,面对中午吃什么的问题,“遇事纠结的人”一会儿想吃米饭、一会儿想吃牛肉面、一会儿想吃盖浇饭,总之是看到什么都有想吃的欲望,这个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不知道吃哪一个才最要命,转了一大圈才犹豫不决的吃了一碗酸辣粉。
而那些“解答题”高手做“选择题”也毫不含糊,昨天吃的牛肉面,今天中午就吃盖浇饭,省时省力,因为着急要去处理一件棘手的事情。
第一部分说过“选择恐惧症”这个“病”是因为“病人”没有清晰的价值观。事实上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承担选择后的结果。他们宁愿把选择的权利交出去,坐等结果,比如向别人要书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失去了一次锻炼“选择能力”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让自己的“选择能力”逐步退化,“伸手党”就是如此产生的。
也有人说每天想那么多不累吗?脑细胞要死多少呢?其实你不想脑细胞一样在新陈代谢,反而是想的多一点的人,脑子更为灵活记忆力更好,用进废退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针对任何问题的每一次思考,对选项的每一次筛选,都是在锤炼打磨自己的选择能力,在迭代精进自己的价值认知。所以,不要怕思考多了太累,反正你今天不累,明天可能更累。
有一个事实是:
现在一切的尴尬,最终都是当初自己选的…… 把时间拉得越长,这个结论越确定。
</br>
04
降龙第三招,具体实施教程:
-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就我个人来说,个人考虑的选项有:
- 年龄(本身包括我们常说的属相)
- 身材(身材好一点)
- 家庭关系(父母关系怎么样,兄弟姐妹关系怎么样)
- 工作(可以自己独立生活,分析朋友圈交际情况,第一招已经说过)
- 学历(大专以上,从工作情况去分析)
- 长相(身材好一点的,长相也差不到那里去,长的不怎么样,还没有身材,该怎么说)
- 性格(开朗一些,从家庭关系中去分析)
- 爱好(无不良嗜好,比如打牌、迪厅、酒吧等)
- 消费(是否花钱大手大脚,月光族,从家庭成长环境去考虑)
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序):
工作5,身材好一点4,家庭关系3,年龄3,学历3,长相3,性格2,爱好2,消费2,......
为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序):
工作1,身材好一点1,年龄1,家庭关系1,学历0,长相0,性格0,爱好0,消费0,......
仔细考虑,反复锤炼,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自己觉得已经无法再更改任何选项。
</br>
05
详细解析。
第一招“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有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工作(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从这一点可以间接知道她的工作性质、工作能力、工资水平和朋友圈子,进而了解到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以及生活开支等情况。(工作模式决定了圈子和人际交往较为简单、工作中同事认同感较强,学习能力较好,工资属于平均偏上,兴趣爱好不多,生活开支不少,主要是衣服鞋子等)
第二招,添加必要的条件,我添加的必要条件一是“身材”。对自己形象尤其是身材注意的女性,一般都比较自律,对个人要求也较高,若是一个邋里邋遢,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的女性,胡吃海塞的,一般情况下身材不可能太好。这个在初次见面时候就有更加直观体会。
必要条件二是“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父母关系和谐与否,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成长和教育以及未来生活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影响较大;兄弟姐妹关系——能够较好的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人,沟通能力较好,这个对以后的婆媳关系影响很大。
了解的结果是,其父母年龄较大,但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两位老人一辈子相互照顾相互依靠恩爱有加,家庭中几个子女和父母以及相互之间关系较好,来往频繁相互照顾,整个家庭氛围较为不错。唯一的一点就是父母年纪较大(六十多七十岁左右),但属于正常可接受。
事实上,在实施中,第三招式最先使用的,就是根据你的价值观确定原则和判断标准。
比如在“非诚勿扰”中有一个女嘉宾的价值观就是“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低之分,她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宝马车),并承担其选择后的结果(哭)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大不了。
而我们在面对相亲对象或者众多同龄异性的时候,可能没有做过相关的功课,但是不代表你就没有自己的选择要求,有时候没有要求表现的反而是更多更高的要求,明确而具体可操作的原则和判断标准,更有利于找准目标,义无反顾的出发。
感谢您看到这里。
本文参考得到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图片来自网络以及个人后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