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原动力---周岭

              《认知觉醒》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包括:①大脑的构造 ②潜意识 ③元认知 ④刻意练习 。

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包括:①专注力 ②学习力 ③行动力④情绪力还有“人生五件事”:早、冥、读、写、跑。具体的脉络讲完了,我们以下进入内容的部分。

                第一章:大脑的构造

    我们的大脑可大致分为“三脑”,分别为:理智脑、情绪脑、爬行脑。


这“三脑”都是进化的产物,爬行脑形成于3.6亿年前,主要负责我们的“本能”  反应,例如遇到危险是“打”  或“逃”等都是爬行脑控制。情绪脑主要负责我们的情绪,如喜欢就追求,恐惧就避而远之,以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理智脑的形成是250万年前,


其中“爬行脑”和“情绪脑”负责人的五感、心跳、呼吸、等条件反射,不具备长远打算,喜欢即时满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兼力气大是他们两个的“长处”,而理智脑负责思考,记忆、认知等,目光长远,看得到延时满足,但是力气比较小且容易累。记住“理智脑”只负责指挥,不负责工作,负责工作的是“情绪脑”和“爬行脑”。强行指挥会消耗意志力,所以要令“情绪脑”“爬行脑”处于拉伸区去工作才能将效率最大化(拉伸区=心流状态:想一想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上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的感觉)

              焦虑:焦虑的根源

      人们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在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力,或权力。而我们多数人的焦虑源于:求而不得。或者叫做:欲望>能力。细分有以下几种:


①完成焦虑: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像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感觉非常完美,但是却没有预想执行的时候,某一环“断”了的应对方法,造成一环“断”,环环乱。无法完成,产生自我否定而焦虑。解决办法:计划要有弹性,第一环做不好就算了,不要想了,继续专注于后面的事情,同时事情的数量不要多,按轻重缓急来分(数量定在自己的拉伸区,而不是困难区)PS:贪多而产生完成焦虑


②定位焦虑:将自己的起步阶段与行业领域内的牛人做比较,这是错误的对标,正确的方式是与牛人的开始阶段做比较,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多数是不知道牛人初始阶段的是什么情况,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与昨天的自己对比,这个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这样每天以“小成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PS:错把自己的初始阶段与领域强者的高级阶段做对比,急于求成产生的定位焦虑。

③选择焦虑:人都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而不喜欢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但现实往往是后者。现实中选择太多往往会把时间浪费在选择上,而自己所谓的选择其实是:不想放弃任何一个。我们的精力注意力是有限的,处理事情要根据轻重、缓急、本末、来安排。该放弃的就放弃,不要犹豫,很多人都觉得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才是我们的“第一”要事。但是“重要紧急的事情”是来源于“重要不紧急”,在不紧急的时候不处理而产生的,我们的常态应该将重心放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如果有遗漏,已经变成了“重要紧急”那就优先处理它,而不是等事事变成了“重要紧急”才处理,这样会陷入“忙”“乱”之中。得不偿失。例如:学习就是重要不紧急,所以要终身学习,还有就是外不原因造成的重要紧急情况暂时不一一讨论,有兴趣的先进朋友可以私信一起讨论。

④环境焦虑:自身的处境局限了自己,例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不想做,却不得不做。有些事想做,缺不得不放弃做。浪费了时间做不想做的,又没有时间做想做的而产生焦虑。解决办法是:直面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先,慢慢过渡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做自己想做的,因为没有考虑自身局限,盲目冒进,往往会适得其反。

⑤难度焦虑:有些困难是不得不面对的,特别是核心的东西,如:刚刚开始看书,写作,学习一门新技能等。这些“痛苦”是要下决心去直面的。遇到困难想尽办法去突破它,解决它。

          第三节: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爬行脑、情绪脑是我们人类的最原始的“指挥系统”,天性是“即时满足”。在原始社会这个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但是因为随着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天性慢慢的成为了我们的“缺点”,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延时满足”。重点在于不能理解《复利效应》如下图:

我们的“预想情况”同“实际情况”,我们的预想情况是线性的:y=x,而实际情况却是弧线:y=(x-a)²,a为低效时间。我们认为付出了x的时间,对应得到的是y,实际是:y=(x-a)²,如上图:预想情况与实际情况有一个交点:潜能激发点。在“潜能激发点”以前付出的时间所得到的实际结果都比预想情况小(因为要减去低效时间a):产生失望谷地。当付出的时间突破:潜能激发点的时候,实际的结果就会>预想的结果。耐心积累,突破“潜能激发点”,人们很容易高估了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了每天微小积累的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