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没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比喻。提出者是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如今,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的成长模式———萨提亚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体验。
原生家庭,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可以疗愈的,疗愈的七个阶段如下:
第一个阶段
不知道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只是觉得痛苦,见不到家人的时候想念,见到家人的时候,过不了多长时间又开始冲突,无法和睦相处。也有的家庭是只能做浅层次的沟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谈及深层次的内容。有的人会选择逃离,但是即使离开家人以后,仍然会遇到与家人相似的“朋友”,重复熟悉的痛苦。
第二个阶段
开始明白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尝试开始重建自己的界限,开始学习划界限,但是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对和攻击,会比第一个阶段更加痛苦,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离开家庭。有的人就退缩回去以前的互动模式,因为“熟悉的痛苦”反而比较好受。但是有的人会选择继续走下去。
第三个阶段
开始可以划界限,可以离开家庭,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开始医治,开始找到相对安全的“代父母”来得到滋润,但是还没有勇气尝试回家。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开始能够认识到原生家庭不仅有伤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传统、习惯都是今天仍然给我们带来祝福的,开始对原生家庭“去妖魔化”,开始有“盼望”。
第四个阶段
医治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了一点力量,情绪相对比较稳定,平安,可以开始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受到新的伤害,也会反击,也会造成家人新的伤害。不得不再次逃离。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再回去,再逃离,如此反复。这个阶段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因为医治是包括安全感、情绪按钮、内在誓言、自我认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界限把握及其他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一直到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认识,我们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戳破”。
第五个阶段
能够保护自己,基本可以和家人稳定的相处了,虽然偶尔还是有“戳破”的时候,但是对自己可以不再回到原来原生家庭的循环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可以允许自己有被“戳破”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调整回来。至少可以做到当受到家人攻击的时候,可以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能够形成自己的保护膜,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心态上,行为习惯上都已经可以保持稳定,好像一层宇宙服一样,不管家人如何攻击,都不会再受到伤害,甚至可以在家人伤害自己的时候,帮助对方疏导情绪,或者表达爱意等,来使对方得到医治。从这个阶段开始,这样的互动,开始使我们的家人得到医治了,因为我们自己开始成为了一个“稳定剂”,当家人消沉、暴躁、抑郁、苦毒、愁烦、绝望的时候,你开始对他们有医治性,你开始成为一个有“医治性”的人了。
第七个阶段
我喜欢叫这个阶段叫做“筛子”阶段,在前面的阶段里面,我们都是防护的状态,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隔了一层膜,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承受一点天伦之乐,天气一变,我们就赶紧把自己保护起来了。很紧张,有防护。
到了筛子的阶段,自己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净化机”,即使是在家人暴跳如雷的时候,依然可以将对方的动机细分开来,一个行为是由很多动机组成的,从自己的角度,常常只看到自己行为里面爱的动机和公义的动机,但是从对方的角度看,却常常只看到罪的动机和败坏的动机,从心理辅导员的角度来看,还能看到一个心理需求和医治需求,从神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更多。
在这个阶段里面,你可以将这些都很好的过滤筛选,有毒有害的部分可以滤除,而不在你身上留下什么影响。你也可以很放松的享受家人的爱意和关怀,你也可以很自在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爱的浇灌。在爱的关系里面,变得很自由。
从第六个阶段开始,我们开始对我们的家人有医治性,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家人也开始属于他们自己的医治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