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戴老师深度挖掘中医。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标题,每个医生都会有他的看法,在这些看法中,我想要提一提我的见解。
在医学上我是一个贪心的人,一直在学不同的东西,但是每一种又不太精。经常有医生说我出怪招。因此,我的想法会和有些医生不一样。
这里说两个思潮,在医生,尤其是中医当中很常见。一是学的时候大部分都学了,刚上临床的时候却不会用。其实这个在西医也很常见。大部分的人会把他看成是经验不足,其实这要看时间长短,后面我会提到。二是治疗一个病人时,假如说用一种方法把这个病人治好了,后面类似的病人都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其实这个思路常常是被疑难杂症围追堵截的原因。
我最开始上临床的时候,就有这个感觉,学的时候其实什么都学了,但是用的时候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后来发现,很多工作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医生,都还是这样。当时的解决办法是,白天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就请教老师,或者是回来翻书查资料。这样还是有一个问题,你遇到的是一个点,学到的也是一个点,但是医学是一个面,由无数的点构成,就算每天能完善一个点,一年就是365个点,对于浩如烟海的医学来说,远远不够。
后来我又变了,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比如说遇到高血压的病人,我会把高血压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以及中医的认识、病机、诊断、治疗全部复习一遍。最后发现有一个新的问题,记不住。真是难啊。
那要怎么解决呢?
如果认识我的人就会发现,我从来不会记笔记。病人多了,我会记录下病人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一下子学到了什么东西,我是不会记住它的。因为我发现了人的一个更加有力量的东西,就是潜意识。
我们只要问几个问题就能明白了。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记住那么多东西?为了运用。那不记住能不能用?能!我一直相信对于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至于为什么没有道理却会有效果,质疑这个的人去看看哲学吧。
为什么不记住就能用?我想讲一个故事。我的针灸启蒙老师,一个中年妇女。她的疗效有时候很神奇。有一次她去扎一个病人,我在旁边看,她扎这种病人几乎没有失手的,而且选取的穴位也似乎有一定规律,于是我问他“师父,这是什么穴位”,师父很尴尬“我忘了”。“那它是怎么定位的?”,“就是在这里,忘了怎么描述了”她指了一下针。我再问“这个穴位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师父再次尴尬“忘了”我不依不饶“那你怎么找到他的?”师父告诉我“看到这个病人我就知道扎这里了”。那一刻我似乎有所领悟,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透过针发现一些哲学上的东西,虽然我叫不出名字。
我知道,很多人会给我师父这样的医生取个名字叫做匠人,似乎匠人比医生要低一等。其来源就是,二战时候有战场上的医生,能把外科手术做得很好,但是连解剖也没学过,甚至不知道每一个步骤为什么这么操作,于是叫他们手术匠。爱叫什么就叫吧,名字只是代号。
很多人也许是博士,其理论知识随时随地都可以滔滔不绝的讲好几个小时。有的人临床也不差,在自己的领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只是具备一些医学常识。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正是这样的人,才能把知识付诸于文字,才能更好的让学术界了解我们的思想。我却更加钦佩我师父这样的人,她也许叫不出名字,但是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不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全身各系统的病都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更加广博,也更加精深。
那么我们是不是说这是个经验主义者,我们也去积累经验?也不是。
只是我们需要好好运用自己的潜意识。潜意识藏在意识之下,对我们的生活起到调节作用。当我们走在熟悉的道路上的时候需要自己说得出路线吗?不需要。或许你在聊天,或许在做白日梦,就这样就到家了。我们的治疗也是如此。从患者的疾病信息输入我们的大脑,到大脑得出治疗方案,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们就是这样得出治疗方案。
我们也可以把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广义来说,你经历过的都叫经验。因此不只是治过的病人,你看过的书,写过的字,看过的电视,甚至做过的梦,都可以叫经验。当你第一次学习一个事情,然后把它忘了,等到第二次学的时候,虽然学习之前你会忘了所有的一切,但是不代表在你的脑海里没有任何痕迹,当你再一次学习的时候,会有感觉之前学过,至少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所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要临床,也要读书,但是要抱着一种努力的心态,不过度关注最后的结果。学了很多,肯定有多半是记不住的。当你遇到的时候,会加强你的记忆。如果你只关注一小撮知识,学了又忘,忘了又学,那当你遇到这个领域以外的知识,就很难产生映像,尤其是临床工作很忙的时候。大量而认真的学,悉心记忆,但不要关注结果。
说说我的感受吧,因为我已经实践有一段时间了。当我遇到一个我曾经看过,又忘了的疾病,或者是某一些细节,我会想起我记得住的,空余时间我会去查,因为至少从哪看到的我会知道。去想解决办法。到后来,看到病人,我会想到原文,会想到解决办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