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肖特的《老王》的教学实录,前前后后读了三遍,依旧不得其法。肖特的课堂设计:深深浅浅,弯弯折折,看似平淡,实则深邃。
“教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很需要勇气的。你要有勇气面对杨绛和她的文章,还得要有勇气去面对众多名师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这是肖特的原话,我想也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心声,没有人愿意去挑战《老王》。越是看似简单的文本,越是难教;越是名家的作品,越是难教。这也是我之所以迫不及待阅读《老王》课堂实录的一个重要原因。
散文教学只有进入文本,才能体察人物情感。进入文本的落脚点是语言,精准的个性化语言。肖特的课堂设计,以“语言”为抓手,读与品一直是他的亮色与特点。学习《老王》的课堂实录,有几个教学镜头深入内心,久久回响……
【镜头一】
师: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一路上说闲话说出来的内容。那同学们,我们现在来还原一下当时的说话场景。如果是直接描写的话,这一段话应该怎么写的呢?来,现在,我就是杨绛,你是老王……你蹬,我坐,咱们开始聊天。
……
师:会读书的孩子,你会在书本中还原出当时的对话。记住,说得要更像老王一点。
师:尽量用课文中的原句原词语。再来一遍。
师:如果杨绛先生直接呈现两人一路上的对话,她可能是怎么写的?
这样的发现与设计,是我在备课《老王》一课中,没有发现和想到的一个绝妙的点。我在教授《老王》一文中,只有对其词语的品读和欣赏,对于“还原说闲话的场景”的设计,并没有想到,归根结底是教师自己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任何文本语言的表达都需要考虑其存在的环境,即我们所谓的“语境”,但是却很少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的一个内容,为什么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这中间有什么蹊跷和不同?肖特的这个教学环境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和思考。
【1】对话,作者选择直接写,还是选择转述,其出发点是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一个点。
【2】讨论直接写还是转述表达,归根结底要指向其内在的原因:浮现场景、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
【3】品味语言也好,欣赏对话也罢,都在引导学生去思考杨绛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是创作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如果细细读,你会读出她的情感,其实是很丰富很深重的。最终,指向的是情感的细腻体悟。
【4】对于情感的体悟,一线语文教师往往会选择对语言的品赏,这是一种常态化的手段和渠道;然而,就没有别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答案是否定的。肖特的课例,让我明白:直接的语言表达与转述表达,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要模仿之,要学习之。学习肖特的课例,最大的收获是开阔我的教学视野,丰富我的教学手段,提高我的教学艺术。当然,语文教学的学习和提升之路很漫长,且行且珍惜,调整好做班主任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努力和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