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明其知,了其理,以便学以致用,读书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否则,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成为一个“书呆子”。我校每周二下午都有语文集体备课活动,中心发言人说自己对某一课的教学思路,同一级部语文老师对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可以说,这种方式有很多优点,既有利于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老师来说,更是好处多多,加速其成长。学以致用,从集体备课中学来的教学成果要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假如只是机械性教学,按照自己的思路“满堂灌”,那集体备课又有何意义呢?不仅要用,还要去观察,去反思,看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该怎样进一步去改进教案?这是自我成长的方式,更是对教学的尊重。
“阅读”,就是“悦读”,读书是源于我们内心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代诗人于谦的诗句,将阅读的真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知识是我们前进的阶梯,而不是妨碍我们挥洒思绪的桎梏。应该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要有自己的思维,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比如,最简单的知识:5-1=4。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如果按照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呆呆地在树上等着吗?必定是受到恐惧、惊吓而纷纷逃离吧。所以,只信书,而不和实践相结合的话,就会变成“书呆子”。
“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先生对应这种人开了一帖药: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
作为教师的我们大都已不读死书,我们在读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多渠道所获取的信息,来筛选信息的真伪,有选择的吸收、融合,获取对我们真正有用的知识,让学生因我们而受益,因我们而学到真真切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