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贫穷的本质》几点思考
今天上班路上,在回想昨天看的书:《贫穷的本质》,内容里洋洋洒洒22.3万字,似乎并没有一个篇章或一句话,明确的告诉大家,贫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需要读者去理解和提炼。
我想,如果可以把这本书逐字输入电脑,让电脑来提炼出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词语,那应该就是“贫穷的本质”了。
可惜,手头没有这样的工具,也不想去网上看别人的提炼,所以,上班一路,我在想,书里贫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总结为三个词:“认知”、“机会”、“风险”。
1.认知
穷人,之所以无法摆脱贫穷,很大程度上是认知困在了贫穷陷阱里,深陷泥潭。
比如,对于疾病的态度——预防还是治疗?他们重视自己的健康,却不会为了预防疾病而做出一点点的改变,去预防疾病的发生;反而是常常在真生了病后,花大把的钱治病,从此不堪重负,负债累累。
再比如,对于家庭人口的控制——贫穷家庭不控制生育,本来不宽裕的家庭,因为生的孩子多,抚养的负担更重了,导致没有足够的钱让每个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减少孩子们受教育的年限或把教育资源集中给某个孩子。有调查数据显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未来收入的高低是成正相关的,孩子生的多导致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多么触目惊心。
2.机会
穷人掌握的信息与资源是极低的,因而他们能利用信息和资源去冲破贫穷线的机会,也是极少的。一是政策,如果政府或慈善机构没有良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扶贫政策出台,凭借穷人自己的力量,脱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务农、打工、上学、经商……
就业的机会、受教育的机会、投资的机会……
没有一项是对穷人极度友好的。
3.风险
不管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都会害怕风险的席卷,因而会去规避各种风险的发生。而穷人,抗风险能力是更差的。
一是穷人需要防范的风险数量更多,收入、食品、健康、社会暴动、犯罪、贪腐……防不胜防。同时,贫困区的风险指数会比富人区高得多,如犯罪率、传染病发生率等。
二是穷人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多无法提供基础的保障,当风险来临时,无法得到来自政府的扶持和社群的互助。
三是穷人自主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这也与穷人的认知和收入水平有关,收入低,主动预防风险的意识差,如,他们不会花20%的收入用来购买保险,不会花1%的收入去预防接种疫苗,不会去贷款让孩子获取更优的教育以避免下一代认知能力的低下……
贫穷的本质,不仅是在穷的人身上,没有人愿意被贫穷所困,就像没有人愿意生病一样。
贫穷的本质,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如果社会能优化升级,提供低廉的受教育环境、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安全的社会环境、提供长远发展的政策制度(如计划生育),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能坐上这部“电梯”,缓缓向上向前,生活水平提到更高的平台。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