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择偶总是容易看走眼?
01
人类其实并不擅长择偶
人们其实并不擅长发掘伴侣的信息,尤其是当你已经处在热恋的漩涡中时。有研究表明,在单身的状态下,人所渴望、所预期、所假想的伴侣往往到最后会相去甚远、甚至是截然相反。
很令人惊讶,但又在情理之中。毕竟,人总是需要经过若干次的排练,才能从不擅长,走到擅长,谈恋爱是如此,其他事情亦是如此,像个无解的物理闭合回路,难以突破。在单身的时候,人总是仰望着成双的情侣们,幻想总是美好,致使你也套用了相似的特征。
爱上闺蜜的男友;
爱上与闺蜜男友相似的男生;
爱上电视剧中的男主;
爱上扮演男主的演员,哪怕演员现实生活中与角色完全不同;
此类的错误,其根源在于,一方面,圆满的两人不会傻到将灰色的暗面暴露在观众面前。
另一方面,即便偶尔有遗漏的蛛丝马迹,满心憧憬的观众也会选择性忽视掉,只看美好的那部分。
可惜了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允许“交换、试用伴侣”的律法,否则一定是发掘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女人的绝佳秘方。
只有身处其中,才会发现,在仰望的楼梯间,那些表面幸福的夫妇,未必比你快乐很多。你以为你落后他们5个台阶,其实不幸的夫妻甚至比单身还要痛苦、在负数楼层争吵!
这一切早有端倪不是么?网上看的离婚感悟、心路历程还嫌少么,你只是错误地暗自发誓自己不要犯同类的错误,而忽视了那发誓本身,也是欺瞒自己的征兆。
02
社会的误导
“看走眼”这件事情吧,除了自身活在童话中,另一个重要的元凶,在于社会。
有时候,社会在不断暗示人们,要在恋爱中,要保持傻白甜,无论男女。
举个例子,假如要你去运营一份生意,理性的思维下,去学校念个商科,或是通过书籍,学习现成的公式、原理、案例、经验,将失误的可能性最大化降低,将获利的几率最大化提高。这是人类社会下基础的成长理念:学而后敏。
然而如果有人建议你,去学校报个“爱情培训班”,你一定会觉得这人,书读傻了吧。
社会的总体基调,社会的方方面,文学创作、影视歌剧、音乐民俗,都在歌颂纯纯的爱情、奋不顾身的爱情、轰轰烈烈的爱情,都在抨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斤斤计较、算盘九九。
整体的论调如此,更有不安好意的媒体对“物质女”大肆渲染,仿佛多问两句工作的事情,就是在打探虚实。当然,并非一切婚姻的不幸都是由金钱引发,性格方面的合适与否也是瓜田李下:说句性格不合,就被扣上渣男渣女的分手套路。
“follow your heart!”
“遵从你的感性。”
“敢爱敢恨,共同成长”
“不离不弃,至死相随”
好一句“至死相随”!社会中泛滥的浪漫主义,总是鼓动、诱导、教唆少男少女们去做傻事、去撞南墙。
03
无形的偏差障碍
信息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标签化的人物特征,总是悄悄将你的择偶,拐到容易翻车的沟里去。
事实上,有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人在择偶的时候:
关注的是,
我想要得到哪些类别,
却忽视了
我适合哪些类别。
想象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各类标签,身高、英俊、健身、衣品、学历、工作、收入、谈吐、艺术素养。因为你眼里只看着琳琅满目的纸条,所以你自己的身上贴了哪些标签,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
请注意,笔者并非在公式化地匹配标签。
每个人,自己身上有什么样的标签,适合什么样的标签,大致心里有数。也许一个文静的女孩A,适合开朗健谈的男孩B;但另一个文静的女孩C,也许更适合文静的男孩D。
匹配本身没有定论,但匹配的过程不能缺席。
遗憾的是,
过度标签化、市场化的社会观念导向,
让许多人在择偶的时候,
选择了“我渴望某某标签”;
忽视了“我适合某某标签”。
04
到底谁之过
这个问题,很遗憾,没有具体的元凶。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事件不必非要揪出原因,也不一定能揪得出来。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两个相同的球队、复制克隆的两位教练、两组球员,丢在一起比赛,始终还是会有胜负。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非要刨根究底,每个人都有份。
每一个微小的因素,量化成微积分,共同引导了、驱动了、见证了社会的前进发展。它可以是经济市场的变动,可以是政策的调整,可以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也可以是一场文艺复兴的启蒙。
关于爱情,关于择偶,换个角度想想,也许离婚率的居高不下,也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的进化方式。
潮流里,有人在慌乱中随波浮沉,也有人在浪尖砥砺前行。
美好的爱情,总叫人向往,也应该去争取。否则,也不会有这篇文章了。真心祝愿各位读者都能和深爱的人终成眷属。
咱们下期接着聊。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