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分析师”是怎么工作的。
更准确地讲,我的职业是“卖方”分析师,与“买方”相对,这两个词你肯定经常听说。简单来讲,买方,就是基金公司或者投资公司自己的分析师;卖方,就是自己不做投资,但通过对特定行业和公司的深度研究与长期跟踪,为买方机构买卖股票提供咨询建议。
我们这一行的人常常开玩笑说,做卖方分析师,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你看,一名卖方分析师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调研、写报告、路演。如果对照一家公司的业务来看,这三部分就是,采购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再销售出去。
先来看第一步,做调研。分析师要去调研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董秘、IR(投资者关系)部门,分管业务的总裁,甚至董事长保持沟通,去深度跟踪这个公司、这个行业的最新情况。调研的过程,也就是采购“信息”,采购原材料的过程。
再来说第二步,写报告。分析师要把采购回来的信息,加入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对行业的理解、对公司的理解、对技术的理解等等,写成行业研究报告。写报告,就是把信息加工成产品。
再来看第三步,做路演。报告写完之后,分析师就要去各大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个公募机构路演,给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推荐股票,推荐观点。如果分析师能够说服投资机构买入并信任 自己推荐的股票,并且确实赚到了钱,那么分析师就可以获得佣金。路演,相当于销售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把产业的一手信息和二级市场连接起来。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每个分析师所在的位置不完全是一样的。有的分析师会更靠近产业这一端,深入产业链,洞察产业链上的最新变化,然后传递给二级市场。也有的分析师会更靠近二级市场这一端,他会更了解市场的风格,比如某个时点上,市场莫名大跌,大家都找不到市场的主线,靠近市场的分析师,就有能力更早获取信息,及时把握主线,对市场的把握会更准确。
在工作时间的分配上,不同的分析师在各个部分所花的比例也不相同。这里面,有职位的区别,比如,刚入行的年轻分析师更多地会撰写报告和完善数据库,而首席分析师会更多地参与路演和深度调研;同时,也有个人风格的区别,有的分析师更喜欢做深入的产业研究,而有的分析师更喜欢做个股和公司的研究。
这节课里,我想重点跟你聊聊分析师工作最重要的一步,怎么做好行业调研?有其他行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想象的分析师,是整天坐在电脑前,分析各种财务报表、各种宏观微观经济数据,然后通过各种模型计算作出判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分析师绝不是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做行业调研必须走出去,到产业一线去,搜集一手数据。
首先,分析师要从他研究的上市公司本身,挖到尽可能多的真实信息。
你可能知道,一家上市公司中,跟分析师打交道最多,就是这家公司的董秘。但是,董秘这样的身份,就像是一名“官方发言人”,对外给出的是一致的信息。那么,对分析师来说,他怎么才能拿到真正有价值的、能够超越市场预期的信息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早与公司建立信任关系。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还没被市场关注的时候,就及时发现了它的潜力,看好它的模式,认为行业风口来临的时候,它会比别的公司更快地崛起。那么,你就可以先人一步,早早和这家公司建立联系。
而这家公司还不是处于行业焦点的情况下,它也更愿意向分析师,聊到更多信息,让你了解到更多更深入的业务情况。这样,你们就更早地建立起了一种持续的信任感。如果这份信任感能维持下去,公司比较火爆的时候,再去调研时,除了董秘来跟你交流,管业务的副总、技术方面的领导等,也会愿意跟投资人有更多的交流和分享,才会增加你对这家公司的认知。
换句话说,分析师拿到更有价值的资料,不是靠八面玲珑、搞个人关系,而是靠敏锐的嗅觉,对上市公司更早地跟踪,前瞻得发现,才能够拿到更多有效的信息。
第二,除了听这家公司本身的一家之言,还要深入它所在的行业和产业,用心去做横向对比。
比如,跟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去聊聊,看看两家公司的说法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对行业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除了上市公司,你还要跟行业里没上市的公司去聊,看看没上市的公司表现如何,它对行业又有怎样的认知 。
除了跟公司聊,还要去问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他们对这个行业、这家公司怎么看;还要跟行业专家保持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对于一种新技术。你要是去看一个分析师一天的工作,会发现他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打电话、跟人聊天,结识各种各样的专家和从业者,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和会议。只有这样,分析师才能及时了解这个行业和业内重要的变化。
第三,除了用横向对比的办法来交叉验证信息,分析师还要及时跟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变化,做纵向的研究和验证。
比如芯片产业,产业链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市场变化很快。这就要求分析师对产业链上的细微变化保持敏锐嗅觉,有意识地去搜集关键信息点。
比如,研究消费电子行业,在销售环节,分析师需要与手机厂商保持联系,了解最下游的手机售卖情况,如果一家厂商给出的信号是,“今年‘双11’卖得比去年差”,这可能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点。
在渠道环节,分析师也需要跟渠道商保持联系,了解消费品最新的库存,如果渠道商向你反馈,现在的库存周期是5周,而你记得自己上次询问时,这个数字是3周,那么,这个变化,就是又一个关键信息点。
在上游的晶圆厂,分析师要把握晶圆厂的订单情况、生产情况怎么样,最近有没有人取消约好的订单,产线有没有饱和,这也是关键信息点。
再往上游走,半导体设计公司这个环节,国内有好几千家厂商,分析师至少要和其中几家或几十家保持联系,了解他们把做好的设计投产的情况,这也是关键信息点。
还有,你可能想不到,有的分析师甚至会和给电子厂招工的中介公司保持联系,向对方询问基层工厂的用工动向。比如上个月用工,工资才5000元,这个月已经涨到了6000元,还多发一份补贴,这同样是关键信息点。
你看,产业链交错复杂,其实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网,一个电脑品牌的经销商,一个手机门店的老板,都是分析师需要把握的信息点,这些信息彼此关联,彼此交叉,需要得到相互的验证。
我们经常说,60分的研究没有办法创造超额收益,分析师搜集到的关键信息点越多,加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够对产业作出准确的判断,也才有可能拥有超越市场的认知。
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分析师的工作绝不是坐在办公室看看财报、看统计数据?因为数据被统计出来的时候,是市场已经知道的、过时的信息。分析师要做到的,是能够领先于市场,在数据被统计出来之前,提前预判行业的趋势,要在市场作出反应前,更早地去预判。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分析师这个职业呢?
你可能觉得,要有高智商、高学历,要有做研究的能力。但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分析师,往往需要具备这几点:
第一,极强的沟通能力。前面说了,在调研环节,分析师需要跟产业链中的各种角色打交道;在路演环节,分析师需要去说服客户,需要让客户认识、并且认可自己的观点。没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是很难吃这碗饭的。
第二,靠谱的专业能力。在股价低位,你是不是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重点、坚定地去推荐客户?当股价突然回调的时候,你是否敢于让客户拿住、不要卖出?如果你本身不够坚定,那么听你推荐买了股票的人会更加恐慌。
第三,分析师还需要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特别是数字产业,每天都有新技术冒出来,你能不能想象到这个新技术未来5年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变化?比如特斯拉开创的,把卖车从过去的一锤子交易变成了订阅服务方式,把汽车变成了收费软件,你能不能想象到未来这种商业模式普及后的场景?
总之,分析师这个职业挺矛盾的,需要你既灵活又坚定,既严谨又有想象力,这样才能够做好产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
总结一下,最后一讲,我跟你聊了聊,分析师是如何做研究的。
第一,分析师要从他研究的上市公司里,挖到尽可能多的真实信息,还要深入它所在的行业,做横向对比。
第二,除了横向对比,分析师还要及时跟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变化,做纵向的研究和验证。
第三,做一名分析师,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还需要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