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上海人,郭博,郭沫若的儿子,建筑师和摄影家。郭博,拍了两万多张照片,交给了王毅,出版了充满上海记忆的书。
以前,上海的家庭住十五个平方或者十八个平方,有的一家五口住十几个平方,特别的常见。
计划经济体质,实行的单位分房。上海过去一间房,不要讲,小姑娘排队去找你。
今天的中国,市场购买商品房,七八十年代,住房是一种福利,而不是商品,只能由政府相关单位发。
住房的改变,是从深圳开始的。
79年,深圳是一个偏僻荒芜的小渔村。缺钱,就把目光投向香港,学习香港政府,把土地变成金,深圳提供土地使用,港商提供卖地,卖给香港人。
80年,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立。此后,开始成立多家房地产公司,引进外资39家。
90年代,社会上已经开始有一些商品房了,开始向着商品化,自由化,迈进。
农业生产资料商品化,住房并没有完全商品化,没有住房市场化,我们的市场经济就不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
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就要扩大内需,那个时候,住房商品化,就开始了住房社会化,商品化,所以,98年开始,中国人有了住房商品化的概念。
市场驱动,让中国的商品房,加速发展。
那么,至今,中国商品房发展已经有了20年了。
98年人均18平,现在是33平。
设计师的转折。被动式建筑?空心材料,恒温材料。
住房的发展,使得这个城市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暖房子”工程项目,主要是把防火材料,贴在墙面上。这样,屋子的保温效果,就会保持,并且节省了很多煤气,生活质量改善。
上海城市规划馆,浓缩了上海的100年城市变化。过去的记忆,已经变成老照片,挂在了墙上。
棚户区改造,目前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涉及人口特别多。
对于房子,我想,很多中国人都是很有情结的人。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就我这一代来,会把房子看的很重要,我父母并没有把这些看的非常重要。
我父亲常说,他们结婚的那个年代,有个茅草屋,就结婚了,哪里像我们现在这些年轻人,为了个房子,折腾死了。
他还劝我,不要等有钱了再结婚,没钱也可以结婚啊,他们那个年代也是从没有钱过来的,过着过着就有钱了。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像我父亲那个年代的人了,也没有他那个年代的环境了。
我觉得因为财富的分配,社会的稳定,时代的发展,它好像已经不像我父亲那个年代那种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了,他们那个年代,大家都是农村人,可是,我们这个年代,面对很多城里几代人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阶级固化,还是不同的。
不过,就像我父亲说的,人活一世,自己要想得开,谁不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