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庄子其人
一提到庄子,就会让人想到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上面有五十根弦,可见它的音域之宽。虽然我们没亲眼见过它,或可参照西方竖琴的样式。
锦瑟每根弦上面都有一个卡的柱子,在徐徐拨动这个古老乐器的琴弦时,让人想起了许多历历在目、让人难忘的往事。
庄子的梦醒了,他不知道梦里的蝴蝶是真的,还是自己是真的。是他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就是“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中的第二篇《齐物论》。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关于他的国籍,也有齐国、鲁国、楚国的说法。宋国大概在今天河南、山东交界的地方,即今天的商丘、菏泽一带。
关于他的介绍,主要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和他本人所写《庄子》中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对庄子有200多字的记载,这也是史书中对庄子所做最早的记录。摘录一段如下: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就是说他善于写一些拐弯抹角、骂人不带脏字的话,去批判儒家、墨家,不管你是多大的知识分子、院士教授,都不能幸免。
可见庄子是一个鲁迅、李敖式的人,嬉笑怒骂皆是文章。骂完你,你还不知道他是在骂你。因而得罪了不少人,有些不容于世的意味。
他一生没当过什么大官,不像老子当过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当过一国总理,他只做过漆园吏这种基层干部,管理花草树木弼马温式的小官,甚至都谈不上是官,而是不入流的吏。这也不是他自愿,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为稻粱谋。
后来楚威王请他出任曹国的总理,他对来请他的人说,给我带的东西的确很贵重;给我总理的职位也的确很高贵显赫。
想问问您,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供在太庙当祭品。
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也是不可能办到的。请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中快乐地玩耍,也不愿被你们所束缚。
我终身都不会去做官,让我自己安心快乐地生活下去,请再不要打扰我了。
可见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他将老子的道家思想发扬过大,并大放异彩。
庄子在道家的地位就像孟子在儒家亚圣的地位,他对老子的道家学说有继承,更有发展。如果说《道德经》是老子一生的读书笔记摘要,那《庄子》一书则不仅仅是他的读书笔记,更是他充满着哲学、文学艺术特色的经典著作。
二、《庄子》其书
唐宋的文人床头一般都会有4本书:史、汉、庄、骚。即《史记》、《汉书》、《庄子》、《楚辞》。前两部是史类书,后两部是子类书。
有人说,从文采上来讲,《庄子》在先秦诸子文中是最美的,因而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爱读的书。
对于当今的人来说则不然,恐怕就像《离骚》一样,生僻字太多,总是不好好直接说事,老要讲个故事让人猜,时不时的比兴一下,没有注释译文根本看不懂。有人说还不如去看《故事会》来的直接。读《庄子》是有门槛的,就像攀登最高峰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爬上去的,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或许这就是它的魅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需要逐字逐句看,反复琢磨看,从中感悟其中的汪洋恣肆、博大精深和精神自由、物我两忘。
按照范曾的说法,庄子的思想与宇宙的闲闲大智同在,而不是人们的间间小智,有时候你会感觉他说的无边无际,可是静下心来思考,背后却有很深刻的道理。
《庄子》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33篇《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
汉代《庄子》有52篇10多万字,这种52篇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庄学逐渐流行起来。
为《庄子》做注释的人多达几十位,但这些注释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进行删改,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庄子》版本。
后来郭象在52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尤其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注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独创性的诠释,成为历代大家所推崇的版本。
经过大浪淘沙、岁月洗礼,其它版本逐渐淘汰失传,郭象的版本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今本《庄子》有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这是由郭象划定的。但在郭象之前就已经有内、外篇或内、外、杂篇之分,篇目构成上与郭象本也不完全相同。
历代的专家学者,对于内篇的意见比较统一,基本认定是庄子的原作,因为这几篇标题、风格、内容上都比较一致。
而对于外篇、杂篇的真伪,则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外篇、杂篇不是庄子所作。
但就像全本红楼一样,虽然公认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的作者众说纷纭,但都会将两者放在一块,成为相对完整的一部书。
《庄子》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这是核心的内容。这七篇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可以看到,它们每篇题目都是三个字。
开篇《逍遥游》说的是要绝对心灵的自由;第二篇《齐物论》,是要与天地万物有同一性;《养生主》是讲自己要能够顺适自然;
《人间世》是讲人间有有用和无用的,有有用之用,还有无用之用;《德充符》不仅是要同一,还要浑然一体;
《大宗师》就是自然,我的大导师是自然;《应帝王》是需要一个人,这个人是能够进行无言之教的,应该做这个帝王。
外篇十五篇,分别是《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每篇各由一个问题展开。
杂篇十一篇,分别是《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三、《庄子》的艺术特色
这里主要谈一谈其中的三言,它有别于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庄子的三言是寓言、重言、卮言。
这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庄子在《寓言》中曾自叙其著述特点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意思是,在他的书中,寓言占了九成,重言占了七成,卮言则天天能见到,这样的比例分布合乎天道,合乎自然法则。
在《天下》中他又总结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意思是说,天底下的人沉迷不悟,不能跟他们一本正经,用一些高大上且发自肺腑的言词来讲话,只能用一些不着边际、模棱两可的话来讲清事情的情理,用假借圣人大贤、名人公知的话让人信服,用讲寓言小故事的方式巧妙地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引出自己的观点。
我独自与天地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会责问孰是孰非,以便和世俗相处。这书虽然写的奇特壮丽,但却婉转随顺而不伤于物,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
郭象《庄子注》对“寓言”、“重言”、“卮言”是这样解释的:“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日‘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
可见,所谓寓言就是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所谓重言,就是借重古人之言以申明作者自己的观点;所谓卮言,就是依文随势而出现的一些零星之言。
其实,不管寓言、重言、厄言,作用都无非如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所说:“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是一种不直接表明自己观点的叙述方式,而只将自己所认为的道理看点看法,或暗藏于一个虚拟的情境之中,或假借大家所信服的先知圣哲的嘴中讲出来,或依照物理之本性而立说,至于是否说得有道理,让人能够信服,那就留待读者自行去体悟、参透。
01
寓言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通俗来说,就是不要干巴巴地讲道理,试图以此去说服人,而是要讲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让人听完这个故事后,自行去领悟其中的道理,以此来到达说服教育人的目的。
按照《人类简史》中的说法,讲故事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人天生就爱听故事,而不愿听大道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共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全书大小寓言总共有200多个,短的不过一二十字,长的有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通篇只有一个寓言。
比如我们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庖丁解牛》,出自内篇第三篇《养生主》,是当中三个寓言故事的头一个,讲了一个叫丁的厨子杀牛的故事。
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厨子都是兼职屠夫,这两个职业是合二为一的。
庖丁杀牛时,就像在表演舞蹈一样,和着韵律、踩着节拍,去完成杀牛的工作,一旁的梁惠王瞧着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真人秀。
庖丁的宰牛刀十九年都没有磨了,依然锋利无比,原因在于他用刀时只从骨节间的缝隙中划过,从来不会碰到骨头,因而刀丝毫没有损伤。
如今他杀牛都是闭着眼睛,心领神会,顺着牛身上的纹路去下刀。他的技艺早已突破术的层面,达到道的境界。
这则寓言故事至少贡献了三个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庄子的寓言,不同于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东郭先生和狼等这种类型的故事,它千变万化、脑洞大开,想人之所不敢想,说人之所不敢说。
如《逍遥游》里,北冥之鱼,可以大到几千里,能够千变万化,扶摇直上九万里;藐姑射山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
《外物》中,任公子可以用五十头牛为饵来垂钓;《至乐》里,空髑髅可以与人对话。
总之,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无一不可化为故事,来表达庄子的思想。在《庄子》中,这种寓言的成分占得最多。
先秦其他诸子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也非常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
最有意思的是,庄子对于这些“无事实”之语,还往往加以细致生动的描写,使之不仅有情节有内容,还有语言、有形象、有情感,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庄子太会编,太能编故事了。
02
重言就是重量级人物说的话或写的书。引用圣哲明贤的说过的话,或是一些经典书籍里的句子,以加重自己文章话语的分量。
这就像有的人讲话写文章,特别喜欢引经据典,罗列出一些个名言金句,以便文章讲话能够上升一个高度。
但庄子的实际用意,并不是为了推崇这些个圣哲明贤,而是用他们的话,来给自己办事。就像“六经注我”一样,而不是“我注六经”。
冯巩和朱军、牛莉一块演过一个小品,其中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他说,高尔基说过,屎壳郎爬上电脑桌,冒充小鼠标。
朱军反问道,哪个高尔基说过这话?冯巩说,就是我们家门口姓高的修耳机说的。
庄子在书里,时而借重黄帝,时而借重老子,时而又求助孔子。他们虽然披着圣贤的外衣,却都在替庄子代言背书。
例如孔子在《庄子》中,就是个形象不定、人格不一的人物。有时被捧得很高,满嘴道家言论;有时又被批得很重,经常被老子骂。
重言让《庄子》一书带有了一种亦庄亦谐的色彩,并将庄子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灵动新奇。
虚构圣哲与名人的言论在庄子笔下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历史人物不够用了,他还会编造出许多虚拟人物,让他们谈道说法,互相辩论。
庄子算是生早了,不去写小说真是可惜了。金庸很喜欢借用《庄子》里故事,如《天龙八部》中,很多人名名称都是抄《庄子》里的东西,如逍遥派,北冥神功,无涯子,丁春秋,李秋水等。
03
卮言,明面意思就是满嘴跑火车,说一些不着调、不靠谱的话。
卮是古代的一种酒杯。不灌酒时就空仰着,灌满酒后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因此卮言意思是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
庄子以“卮言”命名,是想表明他自己所说的话便如酒器里的酒,“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成玄英语)。
正因为是无心之言,时倾时仰,因此“卮言”大多是些不着边际的议论,想到哪便说到哪。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看似一派胡言乱语,奇谈怪论,谁又能看懂言语背后的深意。
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之中,百家争鸣,各说一辞,人们被成见所固蔽,所以庄子用卮言的形式,跳出是非争辩的圈子,避开自我成见的干扰,期合于天然的端倪,顺应大道的运行,而代为立论。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重言、卮言其实是“三位一体”,浑不可分的,它们互相辅助,互相映衬,构成了《庄子》“洸洋自恣”的艺术特色。
庄子以其杰出的天才、超人的想象、浪漫的感情,借助这“三言”打破言与意的隔膜,创造出极具浪漫主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参考书目:1.庄子《庄子》中华书局2.范曾《国学开讲》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