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这些天,我回到老家跟朋友聚了几次,突然发现一个令人感慨的现象。我们这些朋友今天的生活状态已然分野,而这种差别,似乎与一种特定的爱好息息相关。
朋友阿蓝早几年迷上了摄影,前些年她的朋友圈都是各种土味照片和视频,但今年聚会她给我们拍的照片,不管是构图、光影、人物神态都颇有专业摄影师的风范。
原来,这些年,当大多数人在刷剧、打游戏时,她坚持把这个爱好变成了“输出”的习惯——为家人的出游剪辑温馨短片,为朋友团聚记录珍贵时刻,甚至在视频平台上开了一个账号,分享小城的风物与故事。
如今,她跟我们聊天的时候,眼神里有光,言谈中充满了因为这项技能而被朋友需要、被陌生人认可的满足感。对比另一个从几年前就一直抱怨工作无聊、生活空虚的朋友,阿蓝的状态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拥有一个“输出型”的爱好,是为生活注入活力的最低成本、最高回报的投资。
所谓输出型爱好,本质上,是你为这个世界主动创造的、能留下“痕迹”的东西。它不像消费那样只是短暂的愉悦,而是能一点点垒起你内心的秩序感和成就感。
输出型爱好,无论是写作、画画、跳舞、做手工还是摄影,都是在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会逼着我们把脑子里模糊的感觉、碎片化的想法,结构化成一件完整的、可见的作品。
这份“可见”,至关重要。它就像一个锚点,稳稳地扎在你生活的洪流里。当你回头,能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看,这是我写的文章,这是养的花,这是的拍的照片。这种“我能做成点儿什么”的自我确认,是任何外界的赞美都无法替代的自信源泉。
而输入型爱好,例如看书、刷剧、听歌、打游戏……它们固然很好,在工作后带来必要的放松。但问题是,它们像流水,流过即完,很难在你的生命里留下坚实的沉淀。
只有输入型爱好的人,今天被这个观点点燃,明天被那个视频吸引,看似知道很多,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核心。久而久之,人会陷入一种“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焦虑里,因为道理都是别人的,没有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实践、验证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资产。
几次聚会下来,我愈发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输出型”的爱好,它未必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一定能帮我们构筑一个更稳定、更丰盛、也更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