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闲来无事,与孩子、老公一起参观龙门石窟。
开车大概20分钟就到了,今天人非常多,可能天天如此吧。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即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造像11万尊。龙门石窟以窟龛造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
边走边聊,因为来了好多次,潜溪寺、宾阳洞没有上去看直接走过去了。
来到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莲花洞外面有人写下伊阙两个字,听导游说是明代时有个河南巡抚写的,好像现在普通老百姓的到此一游,以前是唐代刻的经文。
主要想去看卢舍那大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它面容丰满圆润,表情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仿佛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一幅精美的人物画卷。
这里游人如织,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牡丹花开了,许多游人争相照相。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后来我们通过桥到了东岸,站在观景台上真是游人如织美景如画,河里有游船川流不息。
大美洛阳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美轮美奂。
诗人欧阳修在洛阳任官期间,
非常喜爱龙门秀美的自然风光,
经常与他的朋友们一起来龙门
独至香山忆谢学士 宋·欧阳修
伊水弄春沙,山临水上斜。曾为谢公客,偏入梵王家。阴涧初生草,春岩自落花。 却寻题石处,岁月已堪嗟。
本来想着去东山香山寺也看看,但是由于时间太晚了,已经不让游客进了,以后有时间可以再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