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关系里,一个人性格看起来强势些,张牙舞爪。另一个看起来柔弱唯诺,谁都能欺负一把的样子。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柔弱的那个轻声细语地喋喋不休,看似央求那个强势一些的人。更甚者面容愁苦、眼带泪光地哀求。而强势的那一个声势浩大,洪声如震地或拒绝、或应承、或表明立场、或表达态度。
旁观者大多很容易站边——那个柔弱的人已经这么可怜了,强势的人为何还要这么咄咄逼人地凶TA,太过分了。
但那只是表面。
如果对双方当时当刻的状态去感受、共情,会发现,看起来咄咄逼人的那一方,情绪更焦躁、更不安。而柔弱哀求的那一方情绪相对更稳定一些。
为何“强者”的状态会更差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观察双方的对话,我们会发现,看起来柔弱的那一方,往往是提要求的一方。双方的沟通很少在少量的回合就达成一致,柔弱方用喋喋不休的方式不停地为自己的表达“加码”,通过表达形成一种后浪叠前浪,不断累积叠加的传递。这个人的内里未必是真“柔弱”的。而所谓“强势”的那一方反而更像是“外强中干”,空有一副强硬的架子,其实招架无力,在对方“层峦叠嶂”的表达的攻击之下步步后撤。声如洪钟的回应更像是强弩之末,归根结底是徒劳无用的招架。
我们很少看到柔弱的那一方在沟通过后真正的筋疲力尽,TA们可能抽抽泣泣过后该干嘛还干嘛去了。但强势的那一方大多神色倦怠,疲惫无力。可能需要有个缓和,甚至缓和很久才能调整过来。
其实攻击未必是强势的,柔弱也可以成为武器。像女人的眼泪、弱者的呼号,当下社会不乏恃弱凌强、道德绑架的成功案例。“我弱我有理”有时真的管用。在这些时候,看起来更有力量的一方往往才是真真实实的弱者。他们才是被“勒索”的人。好比宫斗剧里耿直的妃嫔往往斗不过柔弱婉转擅于心思的那一方。
说到底,强势也好,柔弱也罢,有些时候不过是应对某个情境,某一事件的策略,是为了达成目标的方式。抛开表象看内里,可能完全不是表面呈现的样子。一段关系里,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谁是实施勒索的人,谁是被勒索方,不能光用肉眼看。处理类似的冲突,在开口之前,或许不仅需要肉眼和耳朵去看去听,还要用心眼去看去听,真正“看见”冲突中的人所面临的局面。这个人,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