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奎因的悲剧系列,却是第一次知道黄金时代三大巨头之一的奎因其实是有两个人。也不是第一次见兼职的推理男主,比如占星师的御手洗,但却是第一次见演员主业的男主,所以全篇对话带着浓重的戏剧色彩,庄园住所也自带世纪氛围,间杂着众多莎士比亚经典原文,自然也就不为怪了。
《X的悲剧》作为奎因公认的巅峰之作,也可为本格推理的典范之作。并非以诡异、悬疑抑或血腥取胜,私以为是非常之客观的角度描述事情进展,人物关系、时间发生,有条不紊地展现线索,但是却又不能特别简单地发现真相。脉络如斯寻常但是要绕过条条框框的线索,以及在没有突出笔墨的众人物里找到真凶,emmm值得二刷,因为第一遍太没有耐心啦。
封闭空间杀人案、奇怪的作案工具、莫名的连环死亡、小人物的关系、最神秘的细节X以及最后依然是常规的合伙&复仇真相,大抵就是全篇的关键词了吧。层层推进的剧情背后隐藏着的是逐步显露的人物关系 怎么从不惊的细微处发现勾稽真相还是很难的。而最后的复仇情节莫名有点夏洛克案件的感觉,套路有点眼熟,可能是在后来N年的作家作品中被化用了吧。点题X的含义真真是揭示凶手身份的关键,也是典型的细节推理的标志。
《Y的悲剧》作为奎因的悲剧系列的第二本,在观感上超越X的悲剧给读者所留下的印象,但趣味性上更偏好X。这与剧中的事件主角疯狂的哈特一家人不无关系,家族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各有特色,远超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近乎癫狂又有种歇斯底里的孤寂,这是家族基因中不可剥离的特性,这源自哈特夫人,也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细看每次案件看起来都稀疏平常但又隐藏着诡异,譬如约克的莫名其妙的自杀,杰奇误食蛋奶酒,哈特夫人的意外致死,似乎没啥关联,但其中又似乎是以路易莎这个可怜人儿为中心。按照其描述难以寻找到符合的人选,构成了不可能事件。最终案件走向的离奇在于案底的破解和人物的结果。一个小孩按照着爷爷留下的侦探小说的手札事实执行了全部过程,留下了强烈的模仿痕迹和稚嫩的孩童思维,但却极其容易被忽略。而雷恩如何应对这种案件人物的谜底的方式也是令人深思的。被给予测试的机会,在检验失败之后付出生命代价的小杰奇。这种处理方式似乎是在道德与法律边缘游走的。而这无疑让人联想到近期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也许儿童的模仿力和执行力远超乎你的想象。
这世上并没有真正恶,有的只是无知或者被扭曲的人,或者是恶毒命运的牺牲者,只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一个微弱的恶的源头。
《Z的悲剧》作为悲剧系列的最后一本,观感上的滑坡在时隔十几年之后似乎也是寻常可理解。美女侦探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并不太习惯,不知道是原文OR翻译问题,夹杂了太多少女心的描述,并非那么讨人喜欢,相反略略拉长了行文进度,此处不禁想讨论作家笔下的异性人物刻画风格。雷恩先生的推理画风着实不是我喜欢的style啊,在这部里尤甚,莫不提话语冗杂,行事风格略过于拖沓,在某些已知真相的情境下自带一种故意装沉默的自作聪明啊。固然在面对证据缺失,行凶者误判的困境中,雷恩坚持了一贯的坚持,但最后的真相仍不免落俗,为钱财所困进而衍生的威胁常是案件中最常见的,再延伸无非便是人性的合伙与贪婪,此处抖机灵地想起来少年包青天的店铺老板的那集,皮影杀人案,分赃不匀是不是自古以来的悲剧源头之一?
看多了那么些推理,便会发现有些场景总是似曾相识的,譬如远方陌生人寄来的书信物件,常意味着惊吓的死亡威胁,还有某座城市中几个似乎毫无关联的商界、政界人士私下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进而引出连环案件背后的真相。忽然默默想起来福尔摩斯的五个桔核还有跳舞的小人儿。
如果说这部里哪处的情境描写让我觉得震撼,那就推最后的行动了吧。呆若木鸡的嫌疑人阿龙道、一本正经的雷恩先生以及一圈懵逼的监狱人员,推理套路大抵还是陈述被忽略的现实、背后暗藏的线索、回顾案情、排除不可能人员至揭露真相。不得不说真凶的马格纳斯典狱长的杀人动机确实没有那么出人意料,虽然是符合一般现实的。最讽刺的大概是结尾阿龙道的猝死,仿佛解决了一切未了的真相,已然没机会再去感受人间。
欲壑难填是不是可以解释这世间无数的悲剧源头,而时间不能阻隔的是记忆和意念的力量,这是否又是一切卷土重来的复仇暗流?
很难不被伤害,也很难不遇到悲剧,不过是人生过不成喜剧,也要努力地在偶尔云涌的悲剧巨幕里活着。
题外话是在欧美推理系里还有特别长的路要走,奎因、卡尔、霍尔特emmmm。至于日系推理小说大概是看书速度最快的了吧。篇末安利谜斗篷系列书,推理不仅是故事,还可以是一种研究。
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