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是一个比较教条的人,这是我直到最近才意识到的。教条是什么?就是书本上那一套在应用的过程中喜欢生搬硬套,而不考虑现实情况和条件。
这样做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错了可以归咎于课本,而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掉。据我观察,教条的人往往出于以下几点好处而青睐于采用这种策略。第一,即我前面说的不愿担责,责任感比较差,不期望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彩。第二,安全感比较差,现成的知识、理论和经验至少给了可以依赖和依靠的标准,不易出错。第三,涉世未深,前期可能已经学了不少知识,因为实际问题处理的少,不懂得变通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如此看来,人也是出于一个复杂心理而采用了此策略呢。尽管如此,我想大多数人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会加强,因为碰到的问题多了,出于效率、经济等因素的考量,会更加在意实际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而不怎么介意解决方式是否与书本上说的一模一样。
我这样说绝非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重要,也不是倡导诸如“不管黑猫白猫,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猫”。毕竟有些方法短视,也只是临时奏效,长期不可取。
我是深深感受到知识传播的不易,很多知识点背后的本意是基于公平、诚信、效率等价值取向考虑(法律规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受教者经常未能领会到这种规则体系、约定俗成现象后的本意,常常是基于一个片面的角度理解,进而断章取义,拿出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作为武器,所以在实践的检验过程中常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时候,我们应该自己思量的是,究竟是我们学到的知识本身错了?还是我们根本没有融汇贯通,实际适用是错误的?我不否认知识点本身可能不是太完善,这是有可能发生的,特别是在新兴的学科和领域中。尽管我们不能放弃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但我们也要知道更大概率会发生的是后者的这种情况。
人类已积累的知识浩瀚如烟海,我相信当我们深入走入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会有种“生有涯,而知无涯”之感。实际上前面一句融汇贯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知道多不容易,要经过多久。这么说来,实践出现偏差也是很正常的了。出现差错并不可怕,怕的是固守成规,不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和妥协。
如同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训练过程一样,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能逐步加强也需要不断训练。碰到我们前面说的第三种情况,那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异化——压根不会灵活应用。当然,我们也要乐观和积极的去想,一旦意识到自己思维的惯性问题,我相信就会是改变和进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