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本挺震撼的科幻惊悚小说叫《人生复本》
作者的最初构思是
1.薛定谔的盒子
2.人与自己的会面
3.迷失在时间的绝望
分享两段我很喜欢的句子“没有人告诉你一切即将改变,即将被剥夺。没有危险迫近的警讯,没有征兆显示你站在悬崖边。或许这正是悲剧之所以悲惨的原因,不只因为发生了什么,还因为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在最意想不到之际,猛然挨一记闷棍,根本来不及退缩或抵挡。”
“我想总归一句话,就是人都想得到自己没得到的东西,认为只要做了不同的选择就能得到那些东西。但事实上,我也做了很多不同的选择。因为我不只是我。”
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如果有后悔药就好了。”人们都希望自己人生过得如意顺遂,所以有时相信自己还不够,要去求神拜佛,乞求神灵庇佑。事实却有时不如人意。当我们说出那句话的时候,说明自己已经得到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并且将这结果归因于当时的某个结果。举个例子:舍友A说自己很倒霉,在饭堂里众目睽睽之下摔了一跤。她把原因归为如果不是当初自己贪吃,已经走过了饭堂还是回头去买了杯奶茶,结果因为太开心,人和奶茶都摔了。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就可以这么精准地将错误定位在那一次的选择上了呢?毕竟我们每一天要作出的选择不计其数,比如我今天是穿衬衫还是裙子?中午吃面还是吃饭? 写作业是用蓝笔还是黑笔?但她会说,你说的这些选择跟我最后造成的结果毫无关联啊?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往往都是将眼光放在动机最初开始的地方呢?想要喝奶茶是折返饭堂的最初动机,但是这个过程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变量。事实上,我们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往往都无可避免的指向着某一个结果,它是各种选择累加形成的。
我的意思不是说可以将我们某一次的失败归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当然可能本来如此,谁知道呢),我只是想让自己和他人知道不要带着后悔的情绪去做事情,生活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才会充满可能性。
以为我如果当初没有上省重点高中,我不会变成现在这样懂了这么多关于潮牌啊,化妆品啊,甚至是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等等,人们总认为好的环境会有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前些天我和那些小学初中同学聚会时,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人没上高中,有些人留在普通的高中,或者有和我一样上了重点的。从聊天可以看出,其实所有人都在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些人一成不变,而有些人就算只上了职校,但因为自己对拍视频写文章感兴趣,还是把这两件事做得非常好。
无论在哪,只要我们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就去吧。不用后悔,因为还有下一个挑战。
我们是自己人生的选择总和,形成无数的排列组合。承担自己每一个选择后造成的好或坏,满意或不满意的结果,专注于如何才能将事情做好,费力的想投机取巧去寻找错过的最优解并不是人生的目的......我们的双脚驻在地面,无论朝着哪个方向,它都指向永恒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