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邻居宝妈聊天,她说起自己家四岁多的神兽:以前听他叫妈妈,觉得心都要融化了。现在听见叫妈妈,头都要爆炸了。
一场疫情似乎无限延长了假期,家里母慈子孝的画面渐渐消失,温柔耐心的妈妈、和蔼可亲的爸爸逐渐变成暴躁的狮子,神兽们却要比狮子还要暴躁。
日本儿童早教鼻祖木村久一说:“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但这个漫长的假期却使家家日日陷入混战,美好的家庭殿堂变成了囚牢炼狱。
每日居家的封闭环境、朝夕相对的父母孩子,为上课、作业时时刻刻都在斗争。
父母不仅是爸妈,还成了班主任、辅导老师、教导主任。。。。。。
但面对着油盐不进的学生娃,纵然狮子吼练到大成,娃仍自巍然不动。
一忌轻易急躁
抖音里有一个小视频,陪娃写作业的妈妈狂躁不能自已,大招狮子吼都快力竭,于是换气定神闲的爸爸上场,10分钟不到一样败下阵来。
“不教功课父慈子孝,一教功课鸡飞狗跳”。
狮子吼的爸爸妈妈都犯了大忌:急。
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曾有言: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娃功课碰到问题,他的小脑袋瓜还懵着呢,家长一通狮子吼,娃更晕了。
家长吼的时候已然忘记了孩子的好,只把孩子的不好无限放大。
当狮子吼成为日常,孩子也将逐渐麻木,并慢慢远离自信。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记住,急躁的时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
在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只有理性的大脑解决问题才有意义。
控制情绪,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个重要技能。
在开启狮子吼模式之前,家长要强迫自己断档一下,心里告诉自己:
这是别人家的娃,我在教育别人家的娃。
有没有哪个父母敢对别人家的娃大吼大叫?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能冷静下来。
然后留下孩子独处,静观其变,表松内紧,伺机而动,把握火候,才能顺利协助孩子完成任务。
二忌过多责骂
我家大宝今年12岁,跟爸爸的相处常常让人感觉似乎空间和时间都被冻结了。
哪怕爸爸很正常的一句:“看了今天的电影有啥想法吗?”换来的也只是他超长久的沉默相对。
在爸爸面前,他成了一个不会开口的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过于严苛,让爸爸悔之不已。
现在爸爸做再多的补救,也无法消弭儿时过多的责骂带来的影响,也换不回一个会在爸爸面前撒娇的孩子。
尽管孩子已长成比妈妈个头还要高的少年,那曾经的伤害却仍在,更可怕的是那也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父母经常责骂或者絮叨孩子的过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却不以为意。
殊不知,日复一日,责骂的恶劣的影响会深远到直至孩子一生。
将心比心,教育孩子时,回想下自己儿时的感受。
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
每天寻找孩子的优点,赏识他,鼓励他。
将自己变小,才能帮孩子健康长大。
寻找第三选择
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中提到,普通人常产生的是两种选择思维,我们每天都在忙于说服别人、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者教育别人。为什么不去寻找第3选择?
我们小学家长群里有位带俩娃的古筝老师,他昨天吐槽:
“陪娃写作业,三页写了一个半小时,写完说头可晕,想吃点好吃的。
我快崩溃了,我想让国家回收娃。”
别的家长安慰他: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快开学了!坚持就是胜利!”
于是开启各种愉快的聊天,聊购物聊厨艺聊美食......
转脸他面对孩子,仍是充满耐心的爱意。
情绪快要爆发时,保持沉默并跑到微信群吐槽是他的第3选择。
他没有开启狮子吼,没有责骂孩子:“作业写了这么久,还想吃好吃的?!”
于是孩子完成作业心情愉快,他没有发脾气也心情愉快,皆大欢喜。
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你的坏情绪很容易发泄到孩子身上。
也不要陷入攻击的循环,糟糕的时候请发动起第3选择思维,让自己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生活本就是喜怒哀乐的现在进行时,免不了鸡毛蒜皮、起起落落。
我们应该像对待别人家孩子一样的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但不要过多干涉他;协助他,但不要代替他做事。
因为是我们深爱的孩子,所以要有个高高的目标给他,在底线上对他低低地要求。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等待需要我们的耐心,而不是急躁和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