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记》第四讲:唯识五位
原创 释大愿 大愿法师 2019-11-22
第三个颂子就是讲圣者的境界了。
前面的八句都是讲凡夫的前五识的状态,第三个颂子就是讲依无漏种子转有漏的前五识成为无漏的成所作智,它的方法和境界。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前五识要转,它是要等到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同时它才能够转为成所作智。所以《坛经》上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都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要转——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过来,第七末那识的执着心转过来。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修行的基础。
“五八果上圆”: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连带相生的。因为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它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根身,所以它跟第八识是连带相生的。而且前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转识成智以前,前五识不能够单独地转识成智。
这样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有一些大修行人,他身体的病还是转不过来?你看,戒贤论师,他是玄奘法师的师父,也是那烂陀寺的寺主。晚年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因果病),身体上很痛苦,为什么?是不是表示他没有修行?当然不是!
因为怎么?我们学到这里就明白了,因为它是要究竟等到第八识阿赖耶识,都转识成智了,它才能够同时跟着转;而第八识阿赖耶识要真正地圆满地转,是什么时候?十地菩萨的满心,十地满心入金刚无间道才能够转。“金刚道后异熟空”,所以要到十地满心的时候,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了,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
但是就算是前五识已经转为成所作智了,在佛果位的时候,仍然还是不能够亲缘真如。因为五识依五根而起,是缘现量、缘性境的,它只能够观察诸法的事相,不能够体悟诸法的理性、理体,所以在因上如此、在果上还是如此。所以叫做“果中犹自不诠真”。
这个有一点难懂,而且要知道实际修行的方法是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先说一些基本的,就是唯识五位。唯识宗修行有五位,就是资粮道位、加行道位、通达道位(即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