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学问内涵的把握才算入门。以前认为学问就是读万卷书,学识渊博,智慧儒雅,现在才明白学问首先要行万里路,要从实践中来,讲求做人做事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问首先从为人处世的第一手实践中来,有余力,再到书本中积累第二手知识。知行合一才是大学问。而学问随着岁月的增长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困难,要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正的学问越做越孤独,孔子就是孤独的先例。
孤独,并不受欢迎。还记得童年,和同伴嘻笑打闹是最快乐的时光,童年的字典里喜欢陪伴,不喜欢孤独。童年的圈子小,世界小,有同伴就是幸福,童年不会思考孤独。中学时光,心里开始装着梦想,每天和同窗一起在书里找寻明天,苦中作乐,没有闲暇和孤独照面。大学时天地变大,时光的缝隙里开始投进孤独的影子,志同道合难以寻觅,很多时候只能独自一人钻到书的世界里。岁月越长,孤独越老。到了工作岗位,常常一个人摸索前行的道路,偶尔也会有同仁伸出援手,但是成长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咬牙坚持才能实现。也许性格注定了孤独,不喜欢牌桌的热闹,不喜欢街市的熙熙攘攘,也很少在微信圈里开玩笑,所以只能与孤独对望,在文字的遨游里找到内心最大的满足。
享受孤独,唯有安于孤独,才能找到生命的答案。那就孤独地探寻适合自己又能让学生受益的教学之路和人生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