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前门的锁坏了好几天,一直关不上。前几天,天比较热,门一直开着,所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这天,风比较大,总是把没锁的门吹开,前排的同学就把门虚掩着,再用一张凳子抵住门。下午上课前,大部分同学都坐在了教室里自习,我也到了教室陪着他们,整个教室安安静静的。
"报告!"有同学在门外要进来。
"请进"我随口答到。
一个男生轻轻推开门,走了进来,我随意地看着他,他轻轻的掩上门,再轻轻地把凳子抵住门,我的眼光随着他走向座位,忽然,当时完全是下意识,我鼓起了掌。正埋头自习的同学抬起头,先是不解的看看我,然后恍然大悟,和我一起为这位同学的行为鼓起掌来。那位男生也是一脸惊鄂,当他意识到全班是在为他而鼓掌时,他不好意思的笑了。
教室里又恢复了安静,直到另一个同学报告声在门外响起。这时,我发现全班同学的视线都集中在进来的同学身上。进来的是位平时大大咧咧的同学,我心想,这该是个反面教材了。不料,这位男生竟然和前面那个同学一样,也把凳子放回了原位。全班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第三个同学进来了,想不到他原来就是那个反面教材。他大咧咧地径直走了进来,全然没顾及到那正被风吹开的大门。同学们的眼睛都静静地看着我,我却依然不发一言,静观事态发展。只见,靠门边的一位同学默默地走过去,把门重新关上了,这时,全班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那刚进来的同学脸上浮起若有所思的表情。
三次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整齐。成了,不费一言一语,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到此时,我对"教育是一门艺术"这一说法又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刚才我导演了一场"无声的电影",而我的学生们全都是悟性极高的明星,他们全都懂得了我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对于刚才的一切,我简直要满意的高呼了。
下课了,我走出教室,碰到隔壁班的老师,他问我刚才什么事,我对他笑笑"没事,刚才我没事偷着乐"。
教育实在是一个千姿多彩的体系,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佛家所谓:"万象"。所以,历来的教育家都善于利用各种生活学习上的小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的教育。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德育重在"内化",利用身边小事为契机,进行养成教育,做到细水长流,点滴不漏,"润物细无声'。同时,对待受教育中的孩子,切不可粗暴,能通过和风细雨的谈话让孩子自己心中领悟,是教育的最佳方式。
我们应意识到小事中蕴涵的教育潜质,如果能够抓住的话,灵光一动,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