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平常自己看的书籍,文章很多,也学习了很多知识,然而每当需要调用某些知识,需要分享某个主题的观点时,却发现自己大脑中没有东西,拿不出什么很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就显得十分捉襟见肘。而看见他人有条不紊,滔滔不绝的分享时,心理不由的感慨,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平常我们吸收进大脑中的信息都是散在的知识点,而我们大脑内部没有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所以这些散在的知识点也没有联系到一起,因而也很难被我们的大脑记住,更不用说输出了。
说实话,我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糟糕,所以最近在学习古典老师有关这方面的课程,他在里面介绍到一个“知识晶体”的概念,就像铅笔芯和钻石一样,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硬度却差别很大,是因为它们内部碳原子组成的结构不一样,如果结构排列有序,有稳定构造,那么它的硬度就会很高。同样的知识也是一样,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有序的排列组合在一起,并在知识点之间形成稳定的架构,那么你的知识结构的强度也会很高,也就会容易调取出来,而且是成结构,有体系的调取出来。
那么知识晶体的结构又有哪些类别呢?
古典老师分享了几个知识结构大类:
1、树状结构:体现是事物的层级结构,包含关系。
这种结构似乎我们在生活中见的最多了,比如书籍的目录,很多书籍目录都是按几个方面展开,下面又有不同的分点,逐级分列开讲述。还有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思维导图,也是树状的结构。
2、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的相关性。
我们高中数学所学的并集就是这种结构,多个事物之间有共同的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有相互的关联。还有金字塔结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但每个层级之间又相互有联系。
3、序列结构: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很多说明书,流程图就是这种结构,必须做好前面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比如,一个网购储物柜,装好它需按照说明书的流程图一步步操作。
4、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这种知识结构是一些数据结构,常见的数据分析图,柱状图,饼状图,增长曲线等。
我们知道了知识的结构大类别,那么又应该如何让知识变成晶体的知识结构,如何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提升:
1)大量的看模型
看看别人是怎么将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结构模型的,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是什么。你脑袋中所拥有是知识模型越多,你就越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进行分类构建。
2)自己尝试模仿
学习完他人的知识模型后,自己可以尝试着去模仿去实践,去画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模型,是否和他人的有出入,有差别,具体的差别是在哪里?然后进一步去调整,长此以往训练,自己大脑中的知识也就逐渐有了结构,有了分类,有了模块,这样也就能逐渐形成结构和体系,这样调用出来也会方便很多。
3)强迫自己写本书
这是古典老师所说的高阶用法,我觉得不一定需要出书,但是按照这种思路去进行主题学习确实挺好的,假想自己作为初学者,将会遇到的,可能的所有问题列出,对这些问题进行逻辑分类,列出目录,然后进行逐个突破,查找相关资料将自己学到的一些知识观点不断的补充进去,逐步就可以形成自己对于这个研究主题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了。
知识体系的构建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长时间,有意识的去逐步进行训练,但我觉得这些知识体系和框架的构建就像是我们建房子时底层的地基建设,只有将房子的底层的地基打深,打牢,才可能在上面不断地添砖加瓦,修起层层高楼。
而对于知识而言,我们也需要将知识的底层框架和结构打结实,才可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汲取到对我们自己有用的东西知识,从而去修建我们自己的知识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