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升学季,再怎么不喜欢扩大社交圈子,也免不了收到几份宴请请柬,但凡收到都无法拒绝。
今天这个是婆家表哥的女儿升学宴会,老早就给了我们消息,虽然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情往来,但都同住在长春这座城市就已经是充足的理由了。
东哥连续两天加班都深夜,睡眠严重不足,但还是从床上爬起来按时去赴宴,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碍于情面仍旧做不到置之不理。
人情重要吗?重要。毕竟咱们都是群居动物,是活在一个社会网络里的物种,况且这世界从来都不是以某个人为中心的,所作所为总要在乎各方各面的看法和评价,故此,万千无奈都抵不了一纸请柬。
忍不住想,请我们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心理呢?估计是不吱声吧,怕日后相见烙下把柄,解释起来也很烦;吱声吧又确实有只为了那几张毛爷爷的嫌疑。亲属是事实,但作为我这个过门第十九年的媳妇,这却是头一次见那一家人,就是被介绍让我喊哥嫂的那些人……心里好不矛盾,我认识他们吗?他们认识我吗?为何是在这样一个场合,是在我奉上红包的前提下才算“熟悉”?
我的原生家庭是个相当保守的家庭,从小就被耳濡目染教育不要欠了人情,我们还不起……所以一直到此时年近四十岁,我真的从未收受过别人的馈赠,哪怕是所谓的礼尚往来,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送还回去,否则心里念念不忘寝食难安,真怕欠了还不起的人情。
这种情结很难改变,因为它穿过了长长的岁月之河,已然成为种植在我生命里的执念,早已根深蒂固。
但年龄慢慢变大,有些观点确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点动摇。比如我现在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相互给予和相互索取来维持的,不管亲疏都一样。
我从不想与他们建立关系,是因为内心深处拒绝对他们付出任何我在乎的东西,当然坦诚的讲,也包括今天包在红包里的那几张百元大钞,真不想给,真不想……
我们一说到人情,大多想到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和往来,但在我这里就不是,我的心理边界太过清晰,潜意识里恐惧接受,更恐惧付出,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否与不自信有关。
再说回到今天的宴会,场面不大,流程安排也没有任何新意,就连学子本人发表的感言都水水的,听不出真诚与肺腑,也许是我太过挑剔,也可能是我原本就把这样的场景设想的太过美好,总之,我的体验感受并不好。
与一大群所谓的“家里人”同桌而坐,彼此却都陌生的不知如何称呼,勉强通过解释辨别出了两位,又都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根本没有话题可聊,场面一度尴尬至极。
我抬头环顾整个饭店大厅,发现除了执意带我同去的东哥,再无熟悉的面孔,想来这个圈子不属于我,我放弃了幻想,拿起筷子只吃两口距离最近的青菜,就再没有欲望多夹一口……
四十分钟的时间,是熬着过来的,这是我自己也未曾料到的感觉。
忽然想起人情冷暖这四个字,于我,这样的人情的确冰冷,是没有下文的情分,他们也不必记得。
回家的路上,我们在车里讨论这个升学宴,出奇一致的认为这是最无意义的操办,就算举办者借此能有一笔暂时性的资金收入,长远看却绝对无利可图。
当然我个人一厢情愿把这件事当成临时敛财的举措,及其不赞成,但理性告诉我,办一场宴会一定不止于这一种目的,他们同样有着身不由己的苦恼吧?
按照流行的佛性说法,我想这世界上的人无一例外欠债都是要还的,而已经付出的也终究不会彻底消失。除了表面上能看到的利益流转,在背后所起到的作用会更多更大。既如此,那又何必这样勉强的去找人来堆积结算宴请费用之后的数据呢?多欠一份就多还一份啊…
我也确实有反省,为何如此排斥这样的场面,原因无法表达清楚,只会在心里更笃定自己永远不会做出这样举动的决心,默默祈祷所有拿出去的红包都消散了吧,我的边界依然清晰,关于人情,我不喜,是冷是暖也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