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背课文天下无敌,尤其是当老师说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时,一般都是不敢举手的,那些学习好的也不敢。唯独我,像个二愣子一样,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有时候一激动,还能掉下几滴眼泪来。最牛的一次,好像是《王二小的故事》,居然把全班同学弄哭了一半儿。跟题目没关系?好,那就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之所以佩服鲁迅,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别的不说,到现在还能背下来的,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这一段就让我爱死了,因为都有形容词,而且还不过分,可以说恰如其分,不温不火,大师就是大师,一连串的写物,大概写了十四五个,我学习了一辈子,也就能写四五个,还不够味道。
上学时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奇怪,一个学习医学的人,怎么就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呢?也曾经问过老师,答案是我不怎么满意的。也问过“大学问家”,更是云山雾罩地给我上了几堂课,还被骗了几顿酒肉。
现在想来,鲁迅小时候的基础打的太扎实了,因为他有个特别好的启蒙老师,被鲁迅称之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据说是特别好的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但是不会体罚学生,如果学生不好好学习,就把他辞退了。他的名字叫寿镜吾,听人家的名字,就能感觉出是个有学问的先生。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就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这是我查资料找到的,据说是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给出的解释。博学而谦虚,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似乎是没有用的,恨不得把所有学问都弄在自己身上。中国人讲究的就是这样,字画要留白,做人要留有余地。经史子集,寿镜吾先生不敢多占,留下了“集”。这对那些名片上从宇宙到世界全占了的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
这一段我跟鲁迅先生一样也有疑心,也认为是极好的文章。可惜上学时老师没有讲,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也没有问到这几句诗词的出处。直到有了电脑,有一天闲来无事,突发奇想,看看能不能查到。还真让我找到了答案。它是清末刘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讲的是李克用拿着玉如意,潇洒地指挥大家喝酒,满座都惊奇不已;金杯里的酒满满的,倾洒出来沾湿了衣服,而他们竟说千杯未醉。一看大吃一惊,这篇赋太牛了,没有想到清朝的学问家也这样厉害。
难怪鲁迅疑心了,我就像捡到了一个宝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跳跃到了《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这篇赋慷慨激昂,很适合我,虽然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名,但还是令我手不释卷,欢喜了许多天。这也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带给我的幸运。
这篇文章收录于《鲁迅散文诗歌全集》里,里面有几篇是我们特别熟悉的文章。现在可能就差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了,几次都跟我失之交臂,甚为可惜。今年已经下了决心,怎么也得把这本书买来读读。对于鲁迅先生的书,我向来就是贼心不死,非要得到它不可。
说的太严肃了,来个轻松点的。说有一天我的两个朋友因为鲁迅先生的老师是谁起了争论。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先生这两位都被认可了,偏偏三味书屋的老师争论起来了。一个说名字叫寿镜吾,一个说叫寿怀鉴。然后打赌,输了的要买半只羊来炖。然后请我来评判,看到底谁输了。我大喜过望,连忙呼朋唤友,让他俩各出一半的钱,我出酒钱。喝酒的时候,看着两个人不服气的样子,我呵呵一笑,大声说道:“寿镜吾,生于1849年,卒于1930年,名怀鉴,字镜吾……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