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比较靠谱的毒舌电影和风息神泪都在推荐,上周五就跑去看了《百鸟朝凤》。因为对国产电影和文艺片的类型有偏见,我原本还做好了睡着或者中途离场的准备,然而看下去也看进去了。初看完,感觉淡淡的有余韵,但也就是如此罢了。没想到之后竟如后劲十足的醇酒一般,回来后几天想着想着突然悲从中来不可断绝,陆陆续续在本子上写了点感想,于是整理成影评,聊作纪念。
《百鸟朝凤》的故事相当简单,不过就是主人公游天鸣从小在父亲的期盼之下拜镇上受人尊敬的唢呐匠焦三爷为师、并学成承接衣钵。然而往日婚丧嫁娶必然要请唢呐班子的乡人们纷纷喜欢上了洋乐队的新玩意,唢呐再也无人问津。
一开始,我还经常想起年头看的日剧SP、讲述学习落语(一种日本传统曲艺,相当于我国的单口相声)的《红鳉鱼》,大概是因为两者的题材都是传统艺术,开场也都是从拜师、跟师父以奇怪的方式学艺、况且还有同样天赋和悟性胜于自己的师弟……大抵是技艺的磨练无非都是这样吧,循序渐进,完全急不来,而且还得战胜自己的懦弱和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甚至同样的,两片的矛盾冲突都不多,或者说,着墨不重。只是结局是那样的不同。立川谈春顺利出师也成名了,如今自传散文甚至能够改编成北野武和二宫和也主演的sp;而唢呐……然而能怎么样呢?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但这世上并不是努力乃至拼命就可以心愿达成的。所以回过头这么一想,没什么大不了的冲突矛盾,反而是一把钝而凶狠的刀,你满腔抱负磨练自己,终于卯尽了全力冲出来想一战,却连对手都找不到,你是一个并不被期待的英雄。唢呐所依凭的环境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失,甚至想说那是被时间的洪流卷走都觉得似乎太小题大做。就像生老病死啊,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以至于你想找人倾诉或者去怪责些什么,都觉得无从说起,只有悲伤在心底漫延开来。
于是觉得,大概我在看《百鸟朝凤》的当时心情并不沉重压抑而是带着欣赏和检视的心情,是因为开篇的时候对于吴老爷子的介绍,和我已经知道结局,所以竟有种在参加祭奠的感觉。逝者已矣,无可挽回,它所生存的基石和土壤已经不在,就算要存活,也应该是以其他的面貌,宛如重生。而以新替旧,是否就意味着好、抑或是不好?也许正如吴老爷子在片中赋予唢呐的、褒贬逝者一生的功用那样,现如今,已无人可以担此重任,下一个定论。而作为一个观者,怀着敬意看完逝者一生,或带几分感慨,更在心中留一份印记,或已足以慰怀。
然而真的足够了吗?这时候又想起最近对于“下跪求排片”的讨论了。看了一些别人讨论,正反双方多多少少有点上纲上线,什么道德绑架又或趁机踩一下并无诚意的捞钱片,结果反而让大众把视线从影片本身转移了。然而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想用口碑去吸引人,至少也得先有排片让一部分人先看到,然后才有“然后”可言。所以虽然无奈又可笑,我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可取的。至于吴老爷子如果仍在世,会不会也这么觉得呢……?
有人说“消亡的不独你一个唢呐,要不要这么矫情。”所谓“人间久别不成悲”,我真是深恨这句话。然而我自己原本大约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这么看完了全片,发现果然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原来真的没办法佯装阔达,说我真的不在乎。也许这就是创作者的目的了。这片子就像焦三爷一样,看似骄傲固执全然不是因为自持身份,仅是一种自知和坚持罢了。“不是钱的问题”而就是想让你知道,世上有这样一种事物这样一种人来过,活过,又渐渐远去,你仔细听的话那余音甚至还没来得及完全消散。而不希望只能在历史的废墟里面静待被别人发现,然而即使发现了也只有不切实的零散片段和并不直观的简单字眼。
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创作者,也许都是一个歌者,有时候你觉得歌只是唱给自己就够了,却又难免希望能有更多人听得到、理解到。然而只要涉及“他人”就难免陷入难以掌控、甚至可能落得尴尬的境地。比如我看的小场大概三十多个人,有两个人在最后十几分钟退场,但也有好几个人边看边哽咽,我旁边的姑娘哭了整个后半程,还有不少人一直坐到所有演职员表都放完还在原地,而如我则是后知后觉当时惘然,各人感观差异至此。“他们都说情歌最伟大,爱过的人听过会融化;他们也说情歌最可怕,不懂的人只会看笑话。”所以有些“聪明人”干脆就避开这一点,从资金阵容噱头下手,就是不愿费力不讨好地去考虑自己想向别人传达些什么。毕竟轻松钱不赚,非要冒险,自己也落得无趣,何必呢?为什么非跟自己过不去呢?但除开这样的极端,我也在疑惑,也许歌者的自我表达多多少少应该向受众倾斜,又也许毫无听众的歌者也不妨继续自我沉醉般歌唱,毕竟心事既然尽付歌中,有没有人来听也许也未必重要了?……这事再怎么想,也许也就还是落得无解。就像我边看边想着,唢呐、还有很多很多的同样的事物、以及那些坚持的人们,需要你的时代已经不在了,那么就看开点,放下吧。但又觉得,也许多少还是有可以换个方式留存、也应该值得被记取。然而这应该是哪些?应该怎么做?又由谁来做?……片里稍稍提及了一点,文化局的领导找来了,说要给他们录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我稍稍松了一口气,虽然这样也不过就是如活化石般供人了解而已,毕竟让它鲜活的土壤毕竟还是不在了。然而后来的剧情隐约有点暗示,哪怕是这样一个退而求次,似乎也是来不及了。
有时觉得,追悼会并不是开给亡者的,而是为了那些活着的人。所以我原本只是路遇了这一场祭奠,驻足听取了这段歌者的绝唱,听完就很应该整装继续准备奔赴自己的旅程。此时却突然发现,来路已渐忘,前途却未明。电影的最后,游天鸣在焦三爷的墓前独自吹奏葬曲,而老人远去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如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电影并没有交代主角最后的选择。也许是因为重要的并不是他的选择,而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