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着

            第1447天,2025.10.1

“固着”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在某一发展阶段或情感上出现停滞,导致行为、情绪或认知长期停留在该阶段,难以向前发展。

1.基本定义

心理固着(或称固置)是指在遭受创伤或受到过度满足/挫折后,部分人格停留在某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对某种想法或行为模式的持续困扰,难以改变。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固着是指力比多(性本能能量)在某一性心理发展阶段被“黏住”,导致该阶段的冲突未得到解决,成人后仍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

2. 常见类型

情感固着:对某一情感对象或情境产生强烈依附,成年后仍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或情境。

发展阶段固着:如口腔期固着(表现为口腔相关的习惯,如咬指、吸烟),肛门期固着(表现为过度保守或随意浪费的“肛门性格”),性器期固着等。

心智固着:指在认知层面上固执于某种思维方式或判断,难以接受新信息或改变观点。

3. 形成原因

过度满足:在某阶段得到过多的满足,使个体倾向于停留在该阶段。

挫折或创伤:在关键阶段遭遇强烈挫折或创伤,导致冲突未解决,形成固着。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排便训练的严苛或放任)也会在肛门期产生固着。

4. 表现与影响

固执、重复使用无效的应对策略(如逃避、防御)。

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对特定对象的过度依赖或回避。

可能导致神经症、焦虑或其他心理障碍,影响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

5. 处理方式

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通过帮助个体重新审视并解决早期冲突,促进从固着阶段的“解脱”。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培养更灵活的应对策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